学术沙龙

我看“小悦悦”事件

我看“小悦悦”事件

活动时间:1031

活动地点:数学组活动室

主持人:曹建平、王菁华

记录人:朱栋栋、顾晓伟

活动内容:

王菁华: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小悦悦”事件。

20111013日,佛山两岁小女孩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小悦悦被第19名路人拾荒者陈贤妹抱到路边。1021日凌晨032分,被碾女孩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世。现在在全国很多媒体都在讨论这件事情,今天我们一起交流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

夏宏斌:在小悦悦被汽车碾过之后,18人从其自身旁路过而未出手相救,不管怎么说,实在令人心痛、心寒、震惊!

最后一位年近六旬的陈贤妹,一位身材矮小、外表瘦弱的拾荒老人,出手相救,但由于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小悦悦不治身亡。我想说的是,这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人,以最朴实而真实之善意举动,捡拾起被认为在世俗中已经迷失的社会真情,唤醒了在不少人心中被麻木的社会良知。

其实,我觉得更需要的是社会能有更敏感、灵活的体制来引领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总结、吸取再推广应用。

于勇:媒体有可能无形地将时间放大,以博取观众的眼球。这样做也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我们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

钱明:新闻报道会对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过多地贬低自己,与报导的理念有关,文化需要整治。

诚信要先信。人们过多地对他人怀疑。

顾荣:不管18个人还是几个人,总归有人是冷漠了。政府失信于民。公民道德的下降,政府有着很大的责任。

顾万华:这样的事件其实屡见不鲜,只是某些人熟视无睹,装的少见多怪。身边的丁爱红老师发生过,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

18人路过不闻不问,似乎是这18人冷血,社会舆论矛头直接指向他们。他们现在也很惨。正在接受良心的谴责,正在承受社会的压力。其实,应该再问一问,他们为何不问?也许是他们不敢过问。不然,就有可能惹火烧身。

“社会普遍现象”的形成绝对是必然的。应当说是社会制度,甚至与法律的效力不无关系。知法犯法,执法不严,国民无话语权,甚至官匪一家,还能期望国民有多高的素质?

肉食者谋之,这本身就是百姓的心声。

缪长春:我从教师的角度谈谈:①反省学科教育和教育体系;②反省我们的教育;③反省考试制度,太重视“分”了。语文和政治课堂都应该给学生讲授法制知识。

刘恒1、整个中国的冷漠由来已久。那18个人让我想起鲁迅笔下那样一圈围观俄国人砍中国人头的中国人。但当初中国人还有其信仰。中国人信佛,信道。中国人有句话:善有善报。而如今的中国社会,唯利是图,整个价值取向、道德取向与以前的社会完全不一样,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那么是什么力量,是哪个阶层能够主导整个社会的认识取向?

2、责任问题。我认为第一责任人是那个司机。而且那个司机的表现以及其言语真的让人觉得很心寒。是什么原因让其说出那样的话?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第二责任人是其父母。

3、而那18个路人,真的是道德的问题。

所以,身处这样一个已经变味的社会,一个人应当如何自立,应当如何去看待身边周围的事情。这确实应当让每一个如今的中国人深思。

周翔:小悦悦出事以后,各大论坛上的舆论一波三折。先是痛骂围观路人冷漠的;后又有以彭宇案为理由为路人辩解的,再后来就有说围观是我们自古就有的传统,为当局开脱的。

其实以上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路人的冷漠并非不治之症。曾几何时,我们的国民以热情好客、乐善好施闻名于世。可在救死扶伤很可能需要承担巨大风险的时代,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冒险的。如今的社会,救人就好比一场豪赌,赢了只是平安无事,而输了则可能倾家荡产。冷漠是可耻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辩解。而那些正在批量制造冷漠者并用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更加可耻。

徐仁杰:发生悲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监护的失职

2、道德观念的沉沦

3、功利教育让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相助的本能。

夏研: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法律更可以为道德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建立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鼓励助人者,建立良好的奖惩制度,这才是解决国人助人后患己忧的根本良策。

闫来贵1、路过人漠然,为什么?

2、国人怕作证。

3、惩治少部分人。

4、也许媒体放大了,过分报导反面的事例。

518个人大部分是否看见了小悦悦?

曹建平:人间冷暖以这种令人无比心痛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愤怒、批判,这说明,社会的良知还在。但在批判之后,更重要的是,假如遇到类似事件,我们会不会把对冷漠的这种愤怒化成救人的行动呢?爱因斯坦说过“虽然外界的强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责任感,但绝不可能摧毁它。”我希望我们大家可以行动起来,坚守良知,竭尽责任。

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本期互动,我们下期再见。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