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活动时间:227

活动地点:六楼活动室

主 持 人:曹建平

记 录 人:王旭

活动内容:

主持人:首先我们一起来听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母亲看电视时,常常当着上学的女儿对人物评头品足:这个人浓眉大眼、身材匀称,好漂亮;那个人小眉鼠眼、五短身材,真难看。这个人的衣服搭配真协调;那个人的衣着打扮好难看……而对故事情节毫无兴趣,对人物的思想品德、精神风貌更是一字不提。时间长了,女儿也受了感染:一次,学校组织观看电影《雷锋》,并要求写出观后感。同学们有的写雷锋的钉子精神,有的写雷锋的远大志向,有的写雷锋的助人为乐,总之,多数同学各有各的收获。而这个女同学却说雷锋缺乏气质,不够潇洒,尤其是个头矮的就像“武大郎”。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母亲错误的“审美观”感染了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请各位老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张维:作为班主任,班会课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平台。一次班会课上问学生如何报答父母,学生答不出,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和母亲在公交车上孩子弯腰逃票得到了妈妈的赞许,日后孩子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类似的还播放了一段视频,老师和父母不仅要注重对孩子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灵魂的塑造,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让美感得到更好的体验。

王霖伯主任:审美观的概念很大,各门学科都有一个审美的问题,比如:语文的古诗词,数学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我在此要说的是学生行为规范的问题,中学生在这个时期是很想展示美,又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目前,中学生中有一些“不美”的现象,“乞丐裤”、“皱褶衣”、“追星”现象,“上网打游戏”、“出口成脏”,部分学生认为这就是美、时尚。这说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是与生俱来的,仪态、服饰可以改良,内在美是精神美、人格美,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后天完善,周恩来总理“面必净,发必理,扣必纽……”周总理为世人所敬仰,那么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班主任、任课老师在班会课、平时谈话中多加引导,如高一(9)班今天开的班会公开课《好习惯与我同行》。另外,要和学生家长加强沟通,配合好。学校新的校服也将到位,学生一旦统一校服,很多怪异想法会减少。

曹阳:我简单的从美术教学的角度谈谈:

1、让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兴趣的培养主要靠教师的渗透。

2、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高水平的作品。欣赏高水平作品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提高审美能力,梵高的《向日葵》等作品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美感。

3、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发现美。罗丹说过:“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江东升主任: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美,发现事物的美。比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你可以认为她美在大气、美在简洁,也可以说她美在神态、美在罕见,还可以说她美在意境、美在韵味,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你就能更轻松地抓住美的精髓;而当你仅从一个角度片面地观察世界时,就很可能会发现不了蕴含在事物内部的美。风景优美的庐山,吸引着古今中外无数旅游者,人们不论站在那个角度去看,呈现在眼前的虽然还是同一个庐山,但却美姿各异,气象万千,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咏庐山的诗中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这告诉我们,观察欣赏同一事物,站的角度不同,感受到的美也会不同。鲁迅先生曾指出,对于《红楼梦》的欣赏与理解,“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也缘于欣赏角度的不同。

事物的美本身也不同。比如李白的诗洒脱灵动,属于写意手法,杜甫的诗古拙质朴,属于写实手法,你能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抑或“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哪一句更美?

韩小飞:审美观具有时代性。90后接触到的是新鲜的事物,我们不能拿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我们是不是应以一种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只要凡事有一个度,或许有不一样的精彩。

周翔:作为80后的我可能会和很多老师的观点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适当的以包容的观点看待,多加引导,重在防。

史传燕:1、语言美。教师处处以美的语言传授。2、服饰美。教师着装大方得体,正确引导。

吕赟:要说清楚究竟什么是审美,也确实是一件难事。美的内容比较广,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都属于其范畴,然而毕竟审美的概念不同于自然科学,没有标准答案,不可能对其做精确无误的详细阐述。因此我就想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我们高中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小学和初中主要是对音乐感受及知识技能的培养)。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欣赏音乐的过程当中获得美的体验,提高审美素养,这也是我们高中音乐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

我曾经在开学初就做过统计,班上有95%以上的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而且绝大数的学生都是喜欢欣赏音乐,如果再追问一下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回答几乎是清一色的:流行音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那些古典的,经典的音乐为什么不能入我们同学的法眼呢?是不是现在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出了问题?

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今天,流行音乐,一种特有的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虽然没有高雅音乐生命力强,但并不能因为它是流行的,就将其贬得一文不值,一味排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引发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流行歌曲中的很多旋律选编自各类古典音乐作品,如:《不想长大》主题旋律就选自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蔡依林的《离人节》原曲是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S.H.E的《remember》选自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有些流行音乐可以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有些流行歌曲是歌颂亲情的,如《外婆》;有些歌颂民族美德,如吴克群的《将军令》;有些歌颂民族文化,如《青花瓷》;有些宣扬人生品质,如《本草纲目》、《折子戏》;有激励人向上的,如《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们要真正培养和维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必须注重课外音乐内容的收集,并根据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选择、有引导的教学延伸。流行音乐冲击中学校园,作为音乐教师应变,使流行音乐为音乐教学起到作用。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应当把这类有健康内容的音乐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把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这样的情感体验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感到音乐课的单调与乏味。

当然,我们也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尺度,酌情把它们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拉近学生和古典音乐经典音乐的距离,提高学习兴趣,增强鉴赏水平和审美理解能力。

曹晨:1、现在地球越来越小,审美的多元化是可以允许的,但要有一个底线,比如“出口成脏”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美。

2、作为英语老师,英语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比如“龙”在中文中是美的象征,但“龙”在英文中是邪恶。当然,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却也有共同的美。

苏国虎:曹文轩说过一句话深深打动过我:“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忘记童年”,因为真,所以美。真是美的根本,虚假的美再繁华也会遭人摒弃。

陆向阳:哲学上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的。

周开稳我认为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时期、国度,美的标准不一样,但美又也有一些标准。

王霖伯主任我对刚才的发言进行补充,我觉得主流的审美观还是应该传承。

王珍山主任:个性美和共性美,主流、核心的审美观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在包容的基础上把学生往主流的美感上引导。

陶进:我谈谈“林书豪”现象,林书豪的作息十分规律,饮食十分规律,身体健康也是一种美。

卢生校长:每次参加沙龙我都能感受到老师们的智慧。我觉得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学生日后健康的人生尤为重要。我认为美的特质:美,使人愉悦,让人享受,催人向上,有益社会,健康人生。美评判的标准:“适人、适时、适地”。影响对美的认识的因素有:心理、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媒体、校园。我们老师要及时的引导,对社会现象要用主流价值观进行教育,通过活动的熏陶如:书画展,主题班会,在核心美的标准下,结合一些包容的心态形成一种大美。

主持人:高中生的审美取向,直接关系到新一代乃至整个社会将来的审美发展趋势。希望在我们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朝着“平民本色  精英气质”目标前进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