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农村高中学生“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

农村高中学生“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海安县曲塘中学  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⒈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①传统的德育模式以说服教育为主,忽略德育受众的主体性和情感共鸣,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实验,其结果对公民道德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由“道德思想灌输”转向“道德体验内化”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意义。

②国内外的德育模式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说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侧重于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谅模式侧重于道德情感体验能力的培育、社会行动模式强调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我们尝试广泛涉猎各种经典和成熟德育模式的可取之处,为我所用,并根据实际形成校本特色的德育方式和德育模式体系,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的中学德育模式作出有益尝试和探索。

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诺丁斯因此被认为是关心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

 学会关心在我国学校有近十余年的教育实践过程,同时它也是以“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从培养论向“学习论”转移的过程,或者说,这一过程是道德教育重点由教育、培养逐步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理论界对学会关心德育操作指导概括为两个方面:营造关心性体系和进行道德学习的具体方式。

“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Peter·Mcphail)及同事所创。“学会关心”德育模式又称为体谅德育模式。1967-1971年麦氏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以113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以此调查为契机,,根据《英国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案》,经过若干年研究后编写的德育课程《生命线》(lifeline)系列教科书中,该丛书的教师指南为《学会关心》,这套德育丛书集中阐述了多关心、少评价的理论主张。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一直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和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或者,只注重了某些较高精神境界的教育,却忽视了做人基本素质的教育。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最伟大的品德。教学生成才首先教会他如何做人,而教其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让其学会关心。

1、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

2、学会关心: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随时需要被理解,被接受,被认同;我们也需要关心他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学会关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途径的探索。

学会关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宣言,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我们拟从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和关心社会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关心。

3、“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重在“学会关心”的策略和途径研究,即如何让学生学会关心,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关心什么。我们结合体谅道德教育模式,尝试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设身处地中、体谅他人中学会关心他人。我们认为“学会关心”不在于“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体验、感悟、内化后“会”。

4农村高中学生:指出生于农村,小学和初中均在乡镇读书,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高中教育阶段15-18岁的在校学生,智力、能力、经济状况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指海安县曲塘中学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

⒈研究目标

①“学会关心”不仅在于“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体验、感悟、内化后“会”;

②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道德现象中,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增强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能力,结合体谅模式,让学生实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换位思考、换位体验,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④提升学生道德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劳动实践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⑤完善学生个性品质,围绕我校培养“平民本色、精英气质”人才的办学理念,健全学生人格,培养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人才。

⒉研究内容

①“学会关心”教育的理论研究;

②“学会关心”教育的策略研究,即通过什么样的德育方法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中学会关心?

③“学会关心”教育的途径研究,即怎样让学生学会关心由教师的外在引导内化为自觉行为?我们通过学会关心“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研究来探索“学会关心”教育的新途径;

④“学会关心”教育的个案研究,通过个案的研究来探寻一般性、共性的德育规律。

⒊研究重点

①重视道德情感的培育,研究如何激发人的道德行为动机,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学会关心”教育的策略和途径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⒈研究思路

 “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拟将采取“践行——体验——认知”的研究路线。“体验”环节以体谅模式为主,即通过“切身体会”达成“真实谅解”。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以及真实角色互换等方式来予以实现,例如:可以到父母工作岗位或帮父母忙一天家务,以此体验父母的艰辛;可以协助或代替门卫或宿舍管理员值一次班,来理解门卫的工作的繁琐与谨慎;可以协助环卫工人打扫,来懂得公民个体讲究卫生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⒉研究过程

(一)宣传、启动阶段:广泛动员、全面规划(201111月—20123月)

完成“农村高中学生‘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申报,并将“学会关心”课程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实施工作方案,组建课程项目研发小组,编制“学会关心”校本课程读本,制定活动开展计划书。

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校园网、校广播电台、《德育简报》、主题班会等平台广泛对师生开展宣传动员,为“学会关心”活动的开展和深入推进奠定基础。

(二)学习、实践阶段:组织学习、展开活动(20124月—20144月)

组织“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和“学会关心”课程项目研发小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如研读诺丁斯的《学会关心》、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麦克菲尔的《生命线》和《学会关心》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著作,为课程项目的开发增强文化底蕴、提升知识理论储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与兄弟学校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

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创新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志愿者服务、“我与父母换个位”、“我做一天值日生”等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理解被别人关心和关心别人都是人性的需要。

(三)反思阶段:对照实践、反思不足(20145月—8月)

强化过程控制,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小组对照方案,审查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座谈会、学术沙龙、汇报会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确保活动开展的质量。

(四)总结阶段:全面总结、促进提升(20149月—12月)

活动有计划,并在活动开展后,通过召开座谈会、自我总结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分析相关数据,认真梳理经验,并积极撰写相关论文,不断促进提升,并能形成一定示范效应;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力争通过努力,使学会关心教育成为我校引领性强、具有持续建设价值的特色课程,能够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3、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现状调查与分析时,在不同年级各选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通过谈话、访问、开调查会、问卷、情商测试等方法了解相关数据和资料,并与活动开展和方案实施后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实验结果;

2)行动研究法。一边开展活动,一边从事研究,把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结果结合起来,既保证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有促进我们的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

3)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实验班级实验前与实验后、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我校与外校多方面材料的对比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找出规律,形成结论。

4)个案调查法。针对个别班级的部分学生建立调查数据档案,并跟踪调查研究,从特殊中找一般规律,找出有代表性和普适性对策。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⒈主要观点

①学会关心的道德素养的教不是万能的,而不教是万万不能的;

②道德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

③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

2、创新之处

①“学会关心”不在于“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体验、感悟、内化后“会”;

②以他人为榜样是个体自然发展的要旨,无论是低还是高的道德发展水平都需要在自然环境中模仿学习,而榜样就在我们身边。

六、预期研究成果

①《学会关心》校本课程系列读本编写

②农村高中学生关心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现状调查

③农村高中学生“学会关心”的策略和途径研究

④“农村高中学生‘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集

⑤“农村高中学生‘学会关心’教育的实践研究”个案例集

七、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①经验积累丰富:“科研兴校,全面育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今年承担了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十多项(六项已结题),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许多教师自发地进行学生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②研究方向准确:我校一贯重视学生的发展,学校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都清醒认识并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奠定一生做人、学习、发展的基础,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使学校的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③人才条件优越:本课题的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均为中青年骨干,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学历均在本科之上。其中三人参加过省级科研课题培训班,三人担任过省、市级科研课题负责人(均已结题),六人参加过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并均获科研成果,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组成人员涉及多门学科教学,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易于开展工作。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①学校图书馆资料丰富,配有电子图书库和“教科研资料”书架,并能做到不断充实,保证正常研究的需要。

  ②学校与美国卫斯里安女子学院搭建了国内同行交流学习的平台。

  ③学校一把手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研究工作具备牢固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学校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和继续教育工作,使课题研究具备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④学校将聘请市、县有关教科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⑤学校已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