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

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养成教育

   什么是习惯?《辞海》中这样定义:“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强调习惯是一种行动方式,所以,我们总是把“行为”和“习惯”联系在一起,经常说“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育。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14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我们称之为教育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早期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

古今中外有所建树者,无不具有良好的习惯。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便会终身受害,坏习惯常常让人们与成功失之交臂,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就变成了人的天性,以至于以后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都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习惯支撑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个人成长的良性影响,有利于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利于良好德行的形成,一言以蔽之,可以促进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社会的良性影响,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提高民族和国家的整体素质。

人们对一个民族素质的了解,人们往往首先是通过这个民族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而获得感性认识的。一提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我们便会想起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人的文明礼貌及爱护环境的习惯等等。

因此,学校、家庭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对民族负责。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

  

    人们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很多,难以尽数。习惯养成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有时甚至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但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根据我们的初步研究,青少年必须养成的、最基本的习惯,可以划分成生活、学习和交往三个方面——

 

习惯

良好表现

不良表现

按时

起居

按时睡觉、起床,睡眠充足。

生活无规律,睡懒觉。

科学

饮食

珍惜粮食,不挑食,不偏食,不吃零食,不吸烟不喝酒。

挑食,偏食,吃零食

锻炼

身体

热爱运动,积极锻炼,持之以恒。

懒惰,怕运动,做事虎头蛇尾。

勤俭

节约

爱护财物,不乱花钱,节约水电。

铺张浪费,盲目攀比。

讲究

卫生

勤于洗漱,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保护视力。

穿着邋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

热爱

劳动

主动值日,学会自理,乐做家务,注重效率,讲求质量。

好逸恶劳,怕脏怕累,不珍惜劳动成果。

严格

作息

按时上学放学,路上不逗留玩耍,有事请假。

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不按时回家。

学习

主动

学会预习,会用工具书,不懂就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仔细复查,及时订正。

课前无准备,课后不复习,作业拖拉、抄袭。

学会

倾听

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听课效率高。

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

善于

思考

勤思善问,乐于交流。

人云亦云,囫囵吐枣,不求甚解。

热爱

阅读

阅读有益书籍,勤做读书笔记,会搜集、整理资料。

不爱读书或看不健康的书籍,沉迷电视、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网站。

认真

书写

姿势端正,细心专注,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美观。

姿势不端,粗心大意,书写潦草。

积极

探索

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分析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懒于探究,忽视实践,不会灵活运用知识。

举止

文明

升旗保持肃静,待人热情礼貌,举止大方,说话得体。

打人骂人,行为粗鲁,污言秽语,随地吐痰。

诚实

守信

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以诚待人,信守诺言,有责任心。

言而无信,常说谎话,知错不改。

尊重

他人

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爱护弱小,乐于助人,不强人所难,有包容心。

不听教导,欺负弱小,心胸狭窄。

自信

自强

正确认识自我,不怕困难,敢于知难而进。

消极自卑,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怕苦畏难,依赖他人,不求上进。

懂得

感恩

体会师长艰辛,孝敬父母,感恩回报。

顶撞师长,不尊敬父母,不思回报。

遵守

秩序

遵守学校纪律,遵守交通规则,遵守社会公德。

不守规矩,违反纪律,不讲公德。

热爱

自然

有环保意识,爱护环境,节约能源。

乱刻乱画,破坏绿化,浪费能源。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念

 

影响孩子习惯养成的因素很多。首先,唤醒孩子的内在自觉,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基本前提。其次,成人可以通过教育、规训直接作用于孩子,也可以通过自身示范和改造环境为孩子提供习惯培养的外部支持。再次,温馨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校环境、和谐的社区环境,有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因此,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我们建议,教师、家长可以参考以下理念,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一、孩子是习惯养成教育的主体。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学生学的能力。开展习惯养成教育,首先也必须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孩子作为习惯养成教育主体的作用。

阿拉伯有句名言说,知识是个封闭的富矿,打开它的钥匙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孩子良好的习惯也是一座富矿,需要成人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开掘它。

 

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人的智力发展主要是在三岁前,而奠定人一生命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则在小学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对孩子施以影响最多的是家庭。可以说,在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中,家庭教育都伴随着左右,对孩子今后的为人处事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时间上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可以称之为终身教育;从空间上看,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往往也是其它教育达不到的。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家长文雅得体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三、激励是引导孩子进步的方式之一。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成人的反应和评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孩子表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成人不失时机的奖励和肯定,就激励着孩子下次做得更好;而当孩子出现不良习惯时,成人及时的批评和指正,也会提醒孩子下次避免出现类似的不良行为。

 

五、身教是打动孩子灵魂的行为方式。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最善于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在他们眼中。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成人的言行就深深地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并渐渐地外化为孩子的行为模式。

 

六、合作是养成教育目标一致的基本保证。

   

    开展习惯养成教育,要学校、社会、家庭要保持高度一致,标准一致、尺度一致、态度一致、评价一致。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切实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有机联系,得到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家庭内部也要保持一致,这既指父母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指整个家庭内部的密切合作。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

  

   “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罢了,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打印文章]
下一篇:倾听花开的声音[ 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