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园地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海安县大公中心小学 杭丽

 

一、良好亲子关系的意义

有人说,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将决定家庭生活幸福的程度。无论父母的事业多么成功,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家庭就陷入灾难。其实,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你和孩子相处很好,你们之间亲密无间、无话不谈,那就可以说明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现实中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几个报道。

⒈孩子心中的父母不如黑老大

《时代商报》报道:沈阳市教育局曾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其中,有关崇拜心理的调查结果显示:崇拜父母的孩子比例最少。只有1.5%的学生景仰自己的父母,而景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

⒉过半孩子觉得不被父母重视

新浪网曾经就—— “你认为父母对你的重视程度如何”进行了调查,参与调查的1500名未成年人中,有51%的孩子认为家长对自己“不够重视”,32%的回答是“比较重视”,13%的回答是“一般重视”,还有4%的回答“说不清”。

⒊家长盲目逼孩子学特长

据《楚天金报》报道:现在,在中小学生学习之余,许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一名10岁的小学生,同时参加了钢琴、跆拳道、游泳和书法四个特长班,他母亲还略感遗憾地说道:“学得还不够多,如果能把奥数、乒乓球也学一学就更好了。”

⒋孩子对父亲的印象特别搞笑

据《三峡晚报》报道:有位老师要学生简单写句话,形容对父亲的印象,有的学生说“父亲是提款机,要钱才用得着”;有的说“爸爸是司机,每天送我上学”;有的说“爸爸像标本,偶尔翻出来看看”,也有的说“父亲总是‘醉生梦死’,每次看到他不是酒醉,就是睡得一动也不动。”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中国的教育面临新问题了。中国的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的孩子这样生活在种种诱惑和痛苦之中,中国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父母这样生活在惶惶不安和忧虑之中。这些茫然的、不和谐的、紧张的亲子关系的根源是什么呢?

二、不良亲子关系的根源分析

20109月初,我非常有幸地参与了县教育局中教科组织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活动,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交流汇报,我们了解到不良的亲子关系的根源主要在:

(一)家庭关系不和谐

⒈父母感情不和。父母之间长期争吵、冷战,婚姻形同虚设,甚至离婚。长期以往,夫妻双方都会受到不好情绪的影响,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压抑,这些不好的情绪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孩子,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有这样一个孩子,刘某,男,15岁,初三学生。独生子,父母文化程度高,父亲是私营业主,母亲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刘某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担任班干部。但是这一月来他情绪非常低落,甚至不想上学,问题就是他父母正在闹离婚。我们来看看他自己怎么说的。

个人陈述:从小到大得到老师和家长宠爱,一直认为自己很幸福,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学习成绩也很优异,并且担任班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一直以为父母很恩爱,很少看到父母吵架,突然一个月前,父母表示要离婚,让自己选择跟谁,他为此难以接受,不愿看到父母,认为他们不真正爱自己,否则会顾及他的感受,于是扬言谁也不跟,自己过,让他们都搬出去,怨恨父母。父母尽管不提离婚的事,但父亲仍然搬出去住了,于是从此心情郁闷,又没有可以分忧的亲密朋友,在家里有时冲母亲发脾气,过后看到她痛苦,日渐消瘦,又倍感自责后悔,经常想如果别人知道了他父母要离婚的事,会不会看不起他,头疼失眠,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一周前觉得不愿上学去了。

父亲知道其不上学事情后,反应强烈,对他大打出手。他因为从小没有挨过打,对父亲的打骂更是怨恨不已。更不愿上学去。在家里情绪更加低落,看书也看不进去,最后不得不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治疗。

2.父母意见不一致。有的夫妻之间感情很好,但两个人对孩子的教育意见不同,孩子从父母的分歧中认识到父母自身也存在问题,不知道听谁的好,结果就谁的也不听了。有一位父亲这样苦恼地说:“我家教育孩子的事情全由我爱人包了。本来,我对教育孩子是挺有热情的,刚开始还经常给孩子讲讲故事。但我爱人老嫌我管不好孩子,说我讲故事的口气不对,腔调不对,手势也不对。我一张嘴说孩子,她就插嘴说,别听你爸的,他懂什么;或者说,你爸尽瞎说。现在连孩子也这样,我一说她什么,她就学着妈妈的样子说,你懂什么。”

3.家庭结构复杂,隔代教育出现偏差。主要表现为孩子与父母、祖辈一起生活,因为祖辈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干涉,使孩子普遍缺乏意志力、自控力,怕吃苦怕受累,动手能力差,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挫折就逃避。而等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孩子往往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结果,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孩子对父母很排斥,亲子之间冲突不断。

(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

1 .对孩子正常的逆反心理缺乏认识。幼儿时期,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把父母作为自己最信赖最值得尊敬的人。但进入青春期后,最初的成人感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父母以往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其身心造成的约束开始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情感上开始疏远父母,观点和行为上也开始摆脱父母的约束,对父母、老师及其他成人的不同意见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这其实是孩子心理发展正常的表现。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一是对孩子的变化应早有心理准备,认识跟上来,多些理解,这是关键。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如果有了足够的理解,就会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更有针对性,不至于再拿对付小孩子的那一套,在教育态度上,也会给孩子多一些平等的权利。二是增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及早发现苗头,及时及时做好工作,避免麻烦。

2.对孩子正常的爱美心理缺乏接纳。我们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小的时候,你让他洗手洗脸一般都比较困难,要么三番五次地催促,要不孩子应付了事。但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容貌格外在意,对自己的穿着打扮也开始讲究。有个母亲,曾经非常苦恼地对跟我说,最近发现女儿有一个问题,以前都是我给她买衣服,但在她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突然自己提出想穿什么什么样的衣服,而且总是说“同学们也有这样的服饰,所以我也要穿”。她每天早晨起来,待在洗漱间里半天都不出来,一开始我们很担心,以为她在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事,后来有一次当我们推开门的时候,发现她一直在镜子前面对着镜子微笑,做各种表情,给自己梳各种各样的发型。早上上学的时间非常紧张,她在镜子前面还这么浪费时间,我非常生气,当时就训了她。可是并没有奏效,一个月以后,她在书房里看书,我推门进去给她送牛奶,发现她正对着镜子咧着嘴笑,不知道她在干什么。

我非常担心,是不是女孩子进入青春期都会这样?我做些什么能让她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而不是自己的形象上呢?

【分析】

照镜子的象征意义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谁”,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意思的觉醒,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这个孩子从镜子里找自己可爱的样子,是在喜欢和接纳自己。

【对策】

这位母亲把照镜子和学习对立起来了,其实这是两件事,尽管在时间上他们可能有冲突,但就事情本身而言并没有矛盾。喜欢自己的人会更追求完美,学习上也要求比别人强。不喜欢自己的任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学习的可能性会更大。这位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可以这样做,一是考虑该给她买漂亮的衣服,考虑她的形象,二是自己也要学着真正开始欣赏女儿,嘴上说出来对女儿的喜欢。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喜欢女儿,女儿就不会太依靠镜子找自我好感。因此,要让她知道不一定照镜子,通过别人的眼睛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完美。

3.对孩子正常的异性心理缺乏理解。女孩子在11 岁至13 岁、男孩子在13 15 岁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友好,这都是情感发展正常的表现。然而现实是,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子女,父母似乎忘记了自己处于少男少女怀春的岁月,竟然无视子女成长中的必然课题,无端地干涉子女的异性交往,甚至粗暴地打骂子女,似乎异性离子女越远越好。这样做的结果,子女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跟父母说,直接导致了孩子学业上的起伏和波动。我有个朋友,她跟她女儿之间的关系好得让人羡慕,真是亲如姐妹。她女儿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她自己喜欢的男生;初三那年,女儿决定要在学习上冲刺了,就把自己一大叠的信件和几本日记本交给妈妈保存。一年后,她妈妈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了她。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旅途中的一个小站。如果孩子的青春期能够顺利度过的话,相信孩子今后的旅途上更多的是愉快。

(三)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1.父母缺少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更多停留在反复的说教,而且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很少设身处地地站在子女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所以,亲子之间的沟通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父母不信任孩子。比如,有一天孩子晚回了一两个小时,又不愿告诉你具体情况,你就试着诱供:你不说,我也知道你干什么去了,隔壁**已经告诉我了,我就等你自己说呢。”再比如,有几个星期没有听到孩子想你汇报成绩了,你就威胁:“最近有没有考试啊,你可别撒谎,不然我打电话给你老师啊!”孩子一旦感觉到父母的不信任,他们是不会和父母进行真诚沟通的。

3.错误的沟通方式和沟通内容。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表达出了问题,总是用指责的姿态和语言对待子女,比如“你太让我伤心了!”“你什么时候才懂事啊!”“你还知道回来?你死在外面算了!”等等。这种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和带有强烈指责性的沟通内容,孩子心理上一般都难以接受。

▲根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发起的“2010年度儿童调查”的结果,有一万多名孩子票选出自己最讨厌父母的五大行为,分别是——

⒈不擅长鼓励孩子,常打击孩子(包括贬低、嘲讽等)

如:“你怎么这么笨的!”“你这世都没发达,没出息!”“你也就这个本事啊”等。

例如,孩子一次考了一百分,非常高兴地告诉你,你也很开心。你肯定会说:“这次考得不错。”然后孩子扬着小脸准备听你表扬,紧接着你的话又来了:“千万不要骄傲啊,咱们一次考一百算不了什么,咱们要次次考一百呀,那才叫过硬啊。”你想,孩子听了你的话会有什么感想呢,他在等你摸着他的小脑袋,告诉他:“孩子,你真细心啊。”他在等你,给他一个拥抱,夸夸他:“孩子,你真了不起。”

社会上不是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就在开学初,来到了一所学校,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认定了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这就是世界闻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⒉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

如:“你看看隔壁的**,这次又考了100分,你也是一样学的,怎么就这么差呢!人家又得了三好生啊,你怎么连个二指大的细纸条都没得的!”“你看人家孩子都懂事啊,你成天只知道给我添麻烦!”

我想问问在座的老师、家长,你们有没有拿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过自己,有过,请举手。

我还想,那你们比过之后,有效果的请举手。

其实,也有专家做过这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这样的对比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严重的则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因为孩子会想,父母都看不到我的好,我干嘛要自己好呢!

⒊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错了还硬撑;

如:“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懂什么啊,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了?”“你还反过来挑我的刺啊!”有时父母很容易靠经验判断,先入为主,一口咬定孩子做错了什么,让孩子有口难辩,造成孩子心灵的大门逐渐向父母关闭。

⒋专制

如:“我是你老子,你吃的用的都是我的,你就得听我的。”“没的魂啦,竟然敢跟我顶嘴,你什么时候翅膀都硬了?”“还你说了算,还我说了算啊!”

我们只有平等对待孩子,才能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⒌经常体罚孩子

如:孩子犯错了,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冲孩子发脾气,连带一个巴掌甩过去。常常对孩子说:“作业不做好,你就不要吃饭了!”

这样做很不好,我以前做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个小孩总是喜欢骂人打架,屡教不改。有一天,又打人了,放学后,我就把他留下来,想跟他的家长沟通,了解一下孩子在家中的表现。谁知,刚跟孩子的爸爸谈了没几句,孩子爸爸就一把抓起孩子,狠狠地打起来,一边打还一边骂:“他妈的兔崽子,老子今天非好好教训你不可!”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孩子打架骂人的根源。

孩子最讨厌父母的五大行为,实际上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不良亲子的具体体现。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法国有个思想家,叫帕斯卡尔,他说人生有很多的麻烦都是因为你不能呆在自己的屋子里造成的。我们今天家庭教育的最大麻烦,和帕斯卡尔这个观点很近似,第一个麻烦就是父母不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越来越多;第二个麻烦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自己的家里,他们要加班、应酬、娱乐。实际上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⒈母亲代表安全。在童年,母亲的存在就代表着安全。一个孩子童年时所受的伤,并不来自他生活的处境,甚至也不是来自疾病,最可怕的伤都是来自母亲。这样的伤害也是永久性的。

临床医学研究也表明,在童年时缺乏母亲温暖,很少被母亲拥抱的孩子,一生都会对拥抱充满着饥渴,同时对拥抱产生紧张与恐惧,在他以后的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会成为他很难改善的困扰。

我认识的一个有严重自闭症的少年,终日把自己关在家里与电脑为伴,很惧怕与别人交往,极少出门。他的困扰就是童年烙下的,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他跟着爸爸一起过,他的妈妈因为怨恨他没有要求她一起过,而怨恨他。据他所说,有一次,他在街上看到了妈妈,他妈妈就好像不认识他一样,他非常难过。作为一个母亲,这样的冷漠与狠心确实太可怕。蒙台梭利也强调过,一个人无论是身体与心灵的病症的缘由如果可以追溯到童年,那几乎是很难医治的。

⒉全家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她说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还有研究表明,跟父母一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会有抽烟、喝酒、吸毒、打架等行为。哪怕父母双方,只有一个人能够跟孩子在一起就餐,也同上能达到以上效果。

⒊据调查,每天8%的父母不和孩子说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厅开始的。我们身边的家庭中,对这些问题同样重视吗?

我们家长学校曾经做过一次调查。问卷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你最近一次和孩子聊天是什么时候?

你最近一次为什么原因和孩子发生冲突?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你一周能和孩子一起用餐几次?

结果显示:中学生中一天时间没有和父母说过话的达到了8.9%;和父母一起用餐每周达到7次以上的不到一半;有烦恼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

孩子在童年时,你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和他一起用餐,陪他说话,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你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你也很难和孩子交流。这样的错失你可能根本就难以改善和弥补。比如,有些孩子一听到父亲的声音马上就失语;再比如,一些很想表达的、温暖的话语在父母面前就是表达不出来,及时能够勉强说出来,自己也感觉很别扭。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是不是很普遍。

我有个朋友是这样做的:这次家里装修房子就不给女儿房间里放电视,并不是说我女儿上大学了,有自主能力了,我就把不给女儿放电视的理由跟先生讲了,我说你在女儿房间放一个电视机的话,她很容易就看她的电视剧去了,或者就很容易坐到她的房间,不跟我们一起,我说电视机就放在这里,到时候三个人就坐在这里,看电视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其实在东拉西扯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孩子现在关心什么,忧虑的什么,她的思想动向是什么我们就掌握了,所以一定要有共处的时间。

(二)跟孩子有效的沟通

⒈蹲下来是沟通的前提。蹲下来,不只是指家长在生理的高度上尽量地和孩子保持等同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在心理上的高度与孩子平等,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才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个抑郁的女孩

再看一个例子:九岁的杰克从学校回来,很不开心,他抱怨:老师让我们的日子很难过。

妈妈:你看上去很累。

杰克:两个孩子在图书馆吵闹,她不知道是哪两个人,于是就罚我们所有的人站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妈妈:全班同学一天不上课,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

杰克:但是我跟他说了,我说,琼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

妈妈:天哪,一个九岁的孩子来帮助老师认识到,因为少数人的行为不端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杰克: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她今天头一次笑。

妈妈:嗯,你没有让他改变主意,不过你改变了她的情绪。

这个妈妈因为站在了儿子的角度上替儿子思考问题,她也成功地改变了儿子的情绪,儿子的怒气平息了。

⒉倾听是沟通的重要手段。家长善于给孩子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说完,很多时候,孩子把话说完了也就没事了,用不着你反复地说教,道理孩子都懂,甚至比你还会讲道理。

有一件发生在我与我儿子之间的事,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他大概5岁。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吃饭,儿子坐在餐椅上玩,总是不吃。我大声呵斥:“快吃饭!”儿子先是用勺子把米饭拨来拨去,然后勺了米饭往我嘴里送。当时我有点生气:“快吃饭,吃个饭总这么磨磨蹭蹭呀?”儿子忽然哭了:“妈妈,我想先给你吃!”我愣了一会,赶紧张开嘴巴,接过儿子东来的米饭,并夸张地嚼着,对儿子说:“真好吃,宝宝给妈妈吃的米饭特别好吃!”儿子笑了,然后勺了米饭开始往自己的嘴里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位叫季娜的女学生在学校的花房里摘了一朵最大的玖瑰花往外走来,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但是,我没有立即批评她,而是亲切地问她:“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我听了孩子的回答,感到这个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于是,我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把意见说出来,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就主观武断地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后果。孩子哭泣不开心的时候,孩子恐惧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发脾气愤怒的时……家长们请记住,孩子每一个不听话的表现背后都有一个正常的理由,因此,当孩子对一件看起来错误的事情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时,你应该说:“原来你有自己的想法,妈妈明白了!”

⒊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沟通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你这样做,我很难过。”“今天你回来得这么晚,我很担心。”“如果你以后不能按时回来,我希望你能及时告诉我,以免我瞎担心。”等等。这样的语言给孩子以理解和温暖,容易唤起孩子的同理心,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玛莎史翠斯曾就如何和孩子说话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父母该做的12件事。”

1.青少年在晚上比较爱讲话,是因为他们的生理时钟比成年人延后。

 2.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当青少年不觉得你在盯着他们时,比较容易打开心房。

3.在活动空档和他们谈谈。青少年喜欢在打球、坐在车上(你在开车)、吃东西时,分享他的感觉。

4.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情绪性的字眼,常常他们会说:“我很烦”、“我很困扰”等。

5.问特定问题,但以正面的态度。你可以问:“你的老师怎么说你这次的成绩?”

6.在其他时间回应你的想法,因为青少年需要时间去发泄情绪、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表达。

7.谈大范围的话题,如电视节目、运动、音乐、美食、甚至政治。但话题内容应该正面,有助于了解彼此。

8.用言语赞许他们的想法,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如果他需要建议,做好准备,不要只给一个答案。

9.青少年的沟通方法本来就和你不一样。用开放式问句鼓励他们谈他们的世界,如“王小华怎么说?”、“你那时候怎么想?”

10.永记在心理:青少年敏感、易感、容易受伤害。耍幽默常遭致反效果,让他们觉得你认为他们的事没什么大不了。

11.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你可以问:“做那件事让你觉得怎么样?”或“那件事对你有什么帮助?”

12.接受某些不可能改变的事实,时间会让一切过去,或改变一切

(三)给孩子无限的尊重

尊重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⒈尊重与孩子的约定。

再说个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事。星期五晚上看电视。尊重了我们之间的约定。

⒉尊重孩子个性发展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有自己独立个性发展的权利。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不要有虚荣心,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孩子比,不要将孩子变成自己理想的实现者,要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在尊重他女儿个性发展的选择权方面做得很好:他女儿小时侯也曾经学过钢琴,但是女儿一点兴趣也没有。(我们这里也有不少的孩子从小就学习乐器钢琴、二胡、古筝等等,当孩子没有兴趣的时,你是苦苦相逼,还是?)孙云晓夫妇没有逼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坚持学好钢琴,女儿也从此得到了解放。后来他女儿对日语感兴趣,于是在这方面努力发展,现在在这一领域发展得很好。孩子成功的路千条万条,成功的标准千个万个,父母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呢?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回旋的余地,也许作为父母的我们将发现,其实孩子会生存得很好。

⒊尊重孩子学习的规律。会飞的蝴蝶,在它破茧而出之前,很痛苦,一次一次去撞击那个出口,撞一次掉下来,再撞一次掉下来。这个时候有人好心,哎呀,它这么痛苦,老撞啊,撞得头破血流,干脆拿剪刀剪开得了。硬茧剪开,将蛾子拿出来,才发现,这样出来的蛾子有翅膀但是不会飞。专家们发现这个蛾子的撞击,是在练习飞行,让它的翅膀充血,充血使它的翅膀有力量。它必须自己去撞来撞去,当它破茧而出的时候,翅膀就有力量了。教育,需要等待的艺术,有时候急功近利反而会画蛇添足,帮助飞蛾剪开茧子的人,就是没有尊重飞蛾成长的规律,无疑属于拔苗助长,害了飞蛾。俗话说 “三分教,七分等”,教育就应张弛有度,气氛自然一些,节奏缓和一些,不频繁说教,不太多盘查,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的空间和环境。

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有一两个兴趣爱好,你就不用担心,他的心理会出现什么问题。周杰伦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热爱音乐和体育的大抵不会坏到哪里去。”生活需要调节,大脑需要休息,兴趣爱好正是承担着这样的角色。

去年暑假我们家长学校举办的优秀学生及家长经验交流会上,考取清华大学的于悦同学曾说阅读是她的爱好,阅读不但没有耽误她的学习,反而成全了她语文的学习。2007年的高考状元汪天一一直坚持写毛笔字,第二名林森一直坚持打球,跑步,这些兴趣爱好其实都很好的调节了孩子的生活状态,帮助孩子缓解的学习的压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事半功倍。孩子与我们父母的关系好了,那么我们教育孩子将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最后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祝愿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健康、自由、快乐地成长!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