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

81.《苏菲的世界》

1、走近作者(如果是作家,就应该是走近作家)

乔斯坦·贾德(JosteinGaarder),是一位世界级的挪威作家,19528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

乔斯坦·贾德的作品多探讨人生的基本命题,探究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核心问题。他提出的问题是世界性的,其作品引起了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种族读者的共同兴趣。代表作品有《苏菲的世界》、《纸牌的秘密》等。

 

2、内容概述(书本的主要内容,各章节的要点)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记叙一名哲学导师艾伯特(Alberto Knox)向一个叫苏菲(Sophie)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由浅入深地简介了西方哲学,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探索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信件”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了从苏格拉底时代的希腊直到尚·保罗·萨特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终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但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对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3、主题风格(书籍归类,写作风格,建议有个“精彩内容展示”,提要式的精彩之处)

《苏菲的世界》包含至少三个叙述者,分别是哲学家艾伯特、苏菲和席德,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观察和描述。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组成三重叙述层面,相互交叉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复调结构。

《苏菲的世界》把哲学趣味化、生动化,但它同时是一部成功的“元小说”,用元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哲学思考,力求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它顺应了在大众文化对人文科学冲击下,欧美哲学通俗化的潮流,它是一系列以小说、诗歌和插图等形式来介绍和解释哲学作品的代表之一。

《苏菲的世界》的成功说明小说非但不会如某些批评家预料的那样走向“灭亡”或“衰竭”,反而会得到发展和走向成熟。在文化多化他的当代,小说形式的不断创新是它生命力的源泉。

当然,《苏菲的世界》因为其创作意图,缺少了阅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小说的结构是分裂的、不连贯的,虚构的框架是分散的,读者不可能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更多地是思考自己所阅读的内容。阅读的过程变成了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但这正是这部哲学史小说所希望产生的效果。

精彩章节展示:《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的中文版)的目录就是一份精彩的哲学史提纲,不仅指示着小说的内容,而且言简意赅地概括着欧洲哲学的源流演变。

1.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2.魔术师的礼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3.神话——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4.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来自空无

5.德谟克利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6.命运——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7.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8.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10.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11.亚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12.希腊文化——一丝火花

13.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14.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15.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16.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呐

17.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

18.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19.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20.洛克——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21.休姆——将它付之一炬

22.伯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23.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24.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25.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26.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27.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28.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29.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30.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31.弗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32.我们这个时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33.花园盛会——一只白色的乌鸦

34.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35.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4、推荐理由(名家推荐理由展示,书的影响力,对学生的价值、意义)

《苏菲的世界》出版后,即被欧洲许多学院选为哲学教科书了。这本书有关哲学史的叙述与传统学院的叙述方法大相径庭,它力求与时代的发展及社会之演变搭上线,哲学因而能够不被架空成学究的观念游戏,无法真正通俗化的哲学至少因此而变得比较可读起来。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先后被翻译成56种语言,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1991~1995年,《苏菲的世界》分别获得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童书奖”、德国《时代周刊》文学奖、德国“青少年文学奖”,还曾荣获我国台湾省《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是全球项级畅销书。乔斯坦·贾德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被称为全球十大作家之一。

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

——《德意志星期日汇报》

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它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而学习过此门课程但已忘却大半的人,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得力之作。

——美国《新闻周刊》

《苏菲的世界》可以当做哲学启蒙书来阅读。它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则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要义吗?

——知名作家南方朔

《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从相同意义上来说,二月河的清宫小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作品的风行,就是延续着人文科学大众化的创作思路,从而引发了新的社会阅读的风潮。

 

5、资料链接(书籍相关研究资料,主流研究成果,可以辅助阅读的参考资料)

主要引导阅读相关的哲学论著:【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德】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等

其次是哲学史的作品:【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西方哲学史》,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等

 

6、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更好理解书籍主题的问题设计,由书籍引发的对人生、文化、生活的思考等)

哲学并未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物质财富,也好像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现实处境,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去读哲学作品,去思考哲学问题?苏菲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打印文章]
下一篇:科学发现纵横谈[ 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