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0分钟课堂遭到质疑 专家:教学形式应服务内容

    近日有媒体报道,南京某中学推行“10分钟课堂”,规定一节课45分钟,老师的讲话不得超过10分钟,其它时间都是学生“唱主角”。校方的这种尝试,旨在“通过一种形式上的硬杠杠来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老毛病,让学生发挥学习能动性”。但是,这一做法却遭到了有关专家的质疑。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永和认为,想用限制讲解时间来引导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愿望是好的,手段是差的,这种办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20年前,上海一所中学推出过一项举措,要求每节课教师讲解不得超过15分钟。“现在南京这所中学推出‘10分钟课堂’,粗粗一看,有所发展;细细一想,不敢苟同。”刘永和说。他认为,一节课中教师讲多长时间只是教学要求,只是一种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必须以内容的需要为转移,切不可本末倒置,走到追求形式的极端。

  刘永和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观点。首先,“10分钟”的标准缺乏科学性。“不知道‘10分钟’是用怎样的方式测算出来的,又是根据了什么教育原理;不知道‘10分钟’与‘11分钟’、‘12分钟’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没有依据科学原理,没有采用科学的方式,只是凭感觉制订每节课的讲解时间,其结果当然令人怀疑。

  其次,“10分钟”的限制缺乏普适性。学科不同,讲解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课型不同,讲解需要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教师风格不同,需要讲解的时间也不能相同;用“10分钟”讲解来要求所有学科、所有课型、所有教师,“就如同用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思维方式似乎简单了一些”。

  再次,“10分钟课堂”的实施缺乏客观性。脱离了教学目标的具体分析,脱离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脱离了教学方法的精心设计,“10分钟”讲解本来就难以实施;加之教学往往是教师独自进行,教师间相互监控难以操作,而学生监控又影响学习,这就更难付诸实施。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