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播下感恩和爱的种子,让心灵开出最美的花

感恩教育

引子:
一首歌--《感恩的心》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
  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一首诗--《爱与成功》
          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脚;                 
     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                 
     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激,                 
     学会感激。                 
     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一段话--
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
你我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

一句名言--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世上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没有人为我做过一件事。"

一个故事--中国台湾的"阿信"
                              中国台湾的"阿信"

  在大陆和台湾两岸十大杰出青年座谈会上,一家大公司经理发言的第一句话:"日本有个阿信,台湾有个阿进,阿进就是我"。接着这句开场白,他给大家讲了他的故事。他的父亲是个盲人,母亲也是个盲人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盲人。失明的父亲和母亲只能当乞丐,住的是乱坟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在九岁的时候,有人对他父亲说,你该让儿子去读书,要不他长大了还是要当乞丐。父亲就送他去读书,上学第一天,老师看他脏得不成样,给他洗了澡。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洗澡,感动得他泪水满面。
  为了供他读书,13岁的姐姐就到青楼去卖身。照顾失明父母和弟妹的重担落到了他小小的肩上,他从不缺一天课,每天一放学就去讨饭,讨饭回来就跪着喂父母。后来,他上了一年中专学校,竟然获得了一个女同学的爱情,但未来的丈母娘说"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样的一窝穷人",她把女儿锁在了家里,用扁担把阿进打出了门......讲到这里,他提高了声音:"但是,我要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都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练,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我感谢社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给了我衣、食、住、行及教育;我也感谢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担打我,让我知道要想得到爱情,就必须奋斗,就必须有出息......"

一、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的由来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独创的节日--感恩节。早在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着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了美洲,但当年冬天却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饥寒交迫之下,只有50人活过了冬天。这时,心地善良的土著印地安人给移民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教他们如何狩猎、捕鱼、耕种,1621年秋天,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为了欢庆丰收,按照传统习俗,移民们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他们同庆节日,狂欢3天。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后来,美国的首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在1789年正式命名这一节日为国家记念日,称之为感恩节。1941年,美国国会决定感恩节作为一个合法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届时家家团聚,举国欢庆。火鸡和南瓜饼成为必备品,体现了美国人不忘先民开拓艰难的怀旧情绪和对上帝的赐予的感谢。

二、感恩是一种美德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我国虽然没有独创的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教育却是渊远流长。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讲的是对老师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知遇之恩。"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讲的是朋友间的诚信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感恩;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这些成语典故告诉我们的同样是感恩。饮水思源,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铭记在心,时刻不忘。而这些古训常常被人们淡忘。失却感恩之心,小则让父母失望、寒心,大则让世人所不齿。

三、缺乏感恩情怀的原因
  目前,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是由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与父母的宠爱、溺爱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娇生惯养,很少体谅父母谋生的艰辛。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造成少数孩子唯我独尊,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偶尔不如意,就给父母施以脸色,甚至以出走、自杀相威胁。因此,家长在为提高子女智商而努力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学会感动,学会感恩,学会爱与被爱,使他们的心更善、情更真。

其次,"应试教育"使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修养等的引导和教育。所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学习成绩,情感教育变得微不足道,这些都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四、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世上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没有人为我做过一件事。"
  感恩作为一种美德在许多人身上太缺乏了。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感激已被不少麻木而浮躁的现代人所疏远和淡漠了。那种人越多,社会将越显冷漠,生活将越显枯燥。当一些人心中的镜子出现粗糙不平时,便忘掉了做人的规则。于是,他们不但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如寓言中讲的"东郭先生遇到的狼","农夫救出的蛇"。现实生活中,知恩不报的事情层出不穷。
  2004年11月,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控诉了一些孩子只知向父母索取,甚至为了多要钱物,不惜偷改入学通知,虚报学费的事情。
  2005年3月14日,《重庆晨报》报道,在一次车祸中救了19条人命的重庆开县农民金有树,因救人身染重病,家境贫寒而无钱医治,于是向包括县长在内的各有关部门求救。结果是无人问津。英雄最终带着病痛和困惑离开了人世。生前,被救的19名乡亲无一人关心他,死后无一人到场送葬。
  某地有位年迈的老人,曾无偿资助80多名贫困大学生,但那些大学生毕业后,竟没有一个人去看望她,甚至连封问候、感谢信都没有。
  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那些受到别人的资助却连一句感激的话也不会说的大学生,就是这种丑陋现象的折射。
  感恩意识的缺乏让我们心寒、震惊、愤怒而无奈。
  由此可见,很多青少年缺乏"感恩"情怀,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懂得和学会感恩,成为时代的呼唤。

五、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爱之美好,感恩花鸟鱼虫,感恩苦难逆境,就连自己的敌人,也不忘感恩。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劲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丰富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六、感恩教育的内容
  1、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他们不仅赐予孩子生命,更把孩子养育成人。父母起早摸黑挣钱供养孩子读书,把孩子养大成人,非常不容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消费观,适当消费。孩子要对父母感恩,就不应该贪得无厌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通过感激父母教育,让学生体悟来自父母无私的爱,知道父母给他们每笔钱背后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懂得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开展孝敬父母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进人老龄社会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因为家庭养老在国家社会保障水平低的条件下,仍是绝大多数人依靠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在农村。   
  其次,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才能社会安定,而孝道在维系、稳定家庭具有任何其他道德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倡"孝",明显优点,一是范围小,限于家庭,十分具体;二是孝的对象是双亲,与每个人的关系密切;三是邻里友好、亲戚同事之间,易于彼此舆论监督,道德评价,非常直接。总之,"孝",能有力地把家庭道德建设提到一个新水平。家庭精神文明水平高了,必然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从而切实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第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个人对父母不能尽孝,不可能处理好和兄弟、亲友、师长、同事、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孝敬父母,一般情况下在社会上是遵纪守法,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不愿意因自己的不负责任累及父母、家庭。这样的人多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也就提高了,社会环境也就安定和谐多了,也必然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学生不孝敬父母的表现:
① 不虚心听从父母教导,在父母面前经常顶嘴,耍脾气。
②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劳动,不愿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③挑吃讲穿,互相攀比,乱花钱,对父母缺少体贴,甚至个别对父母怀有敌意。
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
  加强孝敬父母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   
孝敬父母的三个层次:
  曾子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两千多年来,他的许多论述孝道的话一直为人们传诵。曾子说,对父母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最底层次是仅仅在生活上照顾父母。"认为"孝"有小孝、中孝和大孝三个层次。"敬养"谓之小孝,"不辱"谓之中孝,"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谓之大孝。
  第一个层次"敬养"之孝   
  "敬养"是孝道的开始,就是"事亲"。得出"只有在家为孝子,才能在朝当忠臣"的结论。但是"敬养之孝"只限于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所谓小孝孝于庭帷,所以称为小孝。         
  第二个层次"不辱"之孝   
  "不辱之孝",是指不伤身,不辱亲。所谓"不伤身",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伤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体现着父母的大恩惠,子女只有使用的权利,没有无益伤害的权利。所谓"不辱亲",是指子女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失给父母带来不良的影响,让父母操心、担心、忧心。"不辱之孝"是孝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称为中孝。
  第三个层次"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之孝
  "立嗣有后和顺应大道",是指不仅要让家族、家业和家德代代相传,而且还要顺应天地之大道。即当祖宗利益、家族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与自己小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小家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大家利益;当道与孝发生矛盾时,孝要服从大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这种大孝的体现。       
  父母对子女真是恩重如山。我们要尽到做人子的基本责任,对父母尽我们的孝心。愿天下父母都能老有所养,都能够安养天年,幸福快乐。让我们孝一孝,换父母十年少!

孝敬父母教育的要求:
①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② 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
③ 对待父母有礼貌,早晚起居要问安,
④ 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牵挂,
⑤ 衣食住行牢牢记,尊长敬老想在前,
⑥ 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
⑦ 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⑧ 批评教育不顶撞,感谢父母要求严,
⑨ 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任勇承担,
⑩ 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当先。

孝敬教育的"学生行动八心模式"
 常问好,讲礼貌,让父母舒心;

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    
 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    
 勤学习,苦钻研,让父母开心;   
 遇难事,勤商量,让父母称心;    
 遇矛盾,能宽容,让父母顺心;    
 忌盲从,不迁就,谏父母真心;   
 重感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  
                 
   "感谢父母养育我"活动举例:
 A、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b)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c)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送去一声问候;
(d)给父母捶捶背、搓搓手(握握手);
(e)我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B、开展征文活动:《我的父亲母亲》、《写给父母的话》、《父母的手》、《还给父母一个吻》、《我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相册》

C、举行主题队会:"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
(a)将自己的学费、书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b)计算学习投资的成本。
(c)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D、体验教育活动:
(a)"一日护蛋"(开展"一日护蛋"活动,让每个学生上学时带一个鸡蛋,除上体育课、文体活动课以外,必须全天随身携带,放学前交流"护蛋"体验,通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b) 观看剖腹产手术录象(用画面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位母亲勇敢地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全过程。这一血淋淋的画面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想到: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把这小小的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尽千辛万苦。)

E、"二十四孝"故事会
1 孝感动天   2 亲尝汤药   3 啮指痛心   4 百里负米   5 芦衣顺母   6 鹿乳奉亲  
7 戏彩娱亲   8 卖身葬父   9 刻木事亲  10 行佣供母   11 怀橘遗亲  12 埋儿奉母
13 扇枕温衾  14 拾葚异器  15 涌泉跃鲤  16 闻雷泣墓  17 乳姑不怠  18 卧冰求鲤
19 恣蚊饱血  20 扼虎救父  21 哭竹生笋  22 尝粪忧心  23 弃官寻母  24 涤亲溺器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要对自己的老师感恩。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以"帮助一名学习上有困难学生、资助一名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一名在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辅导一名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一导"活动正在我校党员教师中展开,成为我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特色。
                   
        "感谢老师教育我"活动举例
A、演讲:《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感谢您,老师》
B、征文:《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C、小报比赛:《我爱我师》
  
  3、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要对自己的同学感恩。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感谢他人帮助我"活动举例
A、"我为同学做一事"
B、"今天我值日"活动
C、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D、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表达你们的感恩心情。

七、感恩教育的实践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首先,感恩教育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爱。近日有一则新闻说:来自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北京某大学东门口拉小提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老父亲在街头卖艺三年,他21岁的女儿竞毫不知情。赵老先生这种"默默的爱"虽然珍贵,但不足取;爱要让孩子知道,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爱心,引起他们发自内心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其次,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