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进行课题研究 接轨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立足实际进行课题研究  接轨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课题组(张志平执笔)

我校承担的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驱动策略研究”,在省课题规划组和市、县教科所(室)的有关专家的关心和指点下,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立足学校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将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有机地融合,有力地提升了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在研究中探寻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存在诸多绊脚石,如待遇偏低导致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青年教师缺乏专业人士引领等。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课题组就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本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目前,农村中学骨干教师流失已经成为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苏中、苏北的不少优秀青年教师因待遇偏低等流向了待遇好的苏南、上海,通过教育局组织考试、考核而选调入县城教育质量好、待遇相对较高的学校的老师也不在少数。这些教师大多是专业技能较高的县(市、区)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离去使农村教师专业化整体水平下降不少,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

2.专业研究意识淡薄

在农村中学,教师“充电”的机会较少,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许多人往往“比较现实”,一时的努力进取是为了自己职称评审,为了自己能加到几百元的工资。职称评审尘埃落定,他们的进取心一下子消退了,他们不再去研究,不再写论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应付各种检查。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欠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专业研究意识淡薄,信息化专业知识能力欠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3.专业成长存在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一些青年教师,尤其是教龄在510年的处在高原期的农村教师,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易出现专业不前甚至暂时后退现象,他们找不到前进的动力,不能正确的认识这种高原现象,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有的甚至从此自甘平庸,从而影响其专业发展。

二、在研究中探索解决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的方法

分析影响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我们农村中学的实际和教师情况,我们试着提出以下做法,以促进农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1.树立专业意识

强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追求,会使立志成为一个好教师的青年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应该追求成为学科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排除杂念,正视现实,立志终身从事并献身于教师这个职业,收住骚动的心并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日复一日的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去,就会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

课题主持人、特级教师汪宁连续在《成才导报》上发表笔谈,其中《善养“五气”,提高教师素质》一文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五个方面:一是养静气,做宁静致远的教师;二是养朝气,做充满活力的教师;三是养底气,做博学多才的教师;四是养正气,做师德高尚的教师;五是养和气,做爱生乐群的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不断整合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农村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2.更新教育理念

近几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的中小学时代正是应试教育的时期,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已根深蒂固。在新课程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专家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专家的引领。通过解读新课程,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职能。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3.营造宽松的成长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持下不断调整自我、不断更新的过程。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更应从人文关怀入手,为教师营造学习和成长的氛围。本课题主持人、特级教师汪宁发表在《成才导报》上的《学校管理中的适度“模糊”艺术》一文中提出,用人做事要适度“模糊”,处理问题要适度“模糊”,量化考核要适度“模糊”,职权观念要适度“模糊”。必要的“模糊”是宽松的表现和注解。

农村中学不妨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倡导五种意识(一流意识、合作意识、科研意识、通才意识、成功意识)和六个发展(在学历上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在教学工作上从守摊型向开拓型发展,在教研层面上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发展,在业务进修上从终结型向终身型发展,在学识水平上由教书匠向学者型发展)。学校为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除了聘请知名学者等到校作专题报告,还可以开设教师论坛教研沙龙,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优质课听课评课活动,积极支持他们外出学习进修,攻读教育硕士等。在学校内部,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的方式,师师团结合作,资源共享,让青年教师在互动互助中锻炼成长。和谐、民主的学术教研氛围,有利于农村教师的健康成长。

三、在实践中验证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构想

我们总是把课题的研究建筑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大背景基础上,努力在具体的实践中验证我们关于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构想,努力提升我们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1.在课例研究中提升自己

课例研究是许多农村教师很想做但往往又不能做好的一种研究方式,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分析与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完成某一课堂任务的支撑性材料。我们首先让老师们知道,课例研究不是课例。课例是一节节具体的课,课例研究是要对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进行研究,是要弄清一节课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为了实现不同教师的不同专业发展的目标, 我校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分层培养,全员参与,全员提升,每学期都组织新教师上汇报课、青年教师上评优课、名教师上示范课,每周安排一次备课组(政史地、体艺以教研组为单位)公开课活动,切磋研究。课例研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准备了很好的形式。1)在磨课中成长。某位老师为上好公开课的准备,其实是备课组、教研组等某个区域层面教师的群体合作探究活动。这一阶段,大家会对每个细节进行推敲,最后形成较为妥当的方案。这是教师间的合作探究,是集体志趣的融合。(2)在“会诊”中成长。我校教研组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组织研讨活动,把问题摆出来,由全体组员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建立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各人构思→集中交流→人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的备课方式,集体听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再次集中诊断与修改,直至满意为止。3)在比较、观照中成长。教师建构的课例研究材料不可能是完美的,要不断地比较与分析、发展与完善。常规做法是:与其他教案或课堂实录作比较,找出差别所在,分析差别原因,找到差别的支撑性理论依据,筛选出课例研究需要的部分,并充实进课例研究材料之中。

2.在博客交流中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进行教育反思,可由于没有系统的归档,随着时间的推移,脑海中的印象逐渐模糊,记录下的资料也慢慢遗失,无法上升成一定的理论或成果。

近年来教师博客的兴起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便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网络环境,提供了可以自由发展的个人空间。我校已有二十多位老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博客成了他们交流教学经验、拓宽知识、促进自我发展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充分体验E-learning的长处,他们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心得、反思、教案设计、教育评论、生活感悟等诸方面的内容以网络发表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不仅促使自己深入反思,不断进步,而且还可以得到同行的指点和专家的帮助。教师在撰写博客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个体的思维水平和表达、写作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

一位老师在博客中这样写到:孤独的行者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就会被路上的险阻吓退。但是,如果志同道合的行者能结伴同行,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协作、互相鼓励,看到风景时可以彼此分享心中的那份快乐,旅途寂寞时同伴间的交流可以消除精神的疲惫、心灵的孤寂。纵然有一些怯懦者,可是因为有了团队的引领与帮助,他们也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样的旅程充满乐趣,一路欢歌,行者们的步伐更加从容、坚定。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魅力和意义或许正在这里。

3.在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

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通过反思与研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提升教学水平。

    为此,我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要上交两篇教学反思。一年多的实践使老师们认识到:教学反思,首先是教师自我课后的反思。教师上完课后,要善于反思这节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要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其次,课后反思也包括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相互碰撞、商榷。再次,在反思中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记录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反思其中的得与失,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如此,他们的专业素养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在实践中体验课题研究的甘甜

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普遍提高

通过开展组织集体学习,撰写教学后思,集体研讨备课,校内开设培训班以及专题讲座、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教师不断更新了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改进了教学行为,不断完善了教师的个人素质,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了我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优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一批有较高声誉的教师。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学校现有南通市学科带头人4名、市骨干教师2名、县学科带头人10名、县骨干教师37名。过去的两年中,就有近20位青年教师成功获得市县优质课、公开课评比一等奖。

2.教师专业认识和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再也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不是单凭个人的奋斗与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这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我校历史教研组牵头、兄弟学校参与,建成了海安县历史教学学科基地,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网页,共同切磋,及时更新,为本校和兄弟学校老师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课题中心组成员王菁华老师创造性使用高三英语课文,以课文为原材料,请学生把课文编写成一篇任务型阅读。学生在编写任务型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文章的主旨,还要摸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还要思考如何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以增加题目的难度。学生完成任务以后,同学之间交换自己的作品,相互做,相互改,然后教师把部分学生的作品投影并做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文章主旨与结构,也了解了出题的技巧。

3.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教育专家于漪说:“仅仅埋头教书是不够的,还要把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发现到的、领悟到的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和研究,用以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写论文不仅可以促进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促进我们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已成为共识。在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校老师通过撰写论文的方式,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再形成新的经验,这样循环反复,也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积极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已经成为我校老师的自觉行为。我校教师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文章已连续多年超过100篇,近三年,每年均有超过30%的教师有论文发表,据不完全统计,2006182篇,2007274篇,2008182篇;还有各级获奖论文若干篇。2009年,关于课题研究的论文,课题中心组成员张志平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驱动策略》获得江苏省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王菁华老师的《真正的专业成长是自我成长》等论文已经在有关刊物发表。

五、在研究中产生的有待进一步解决的困惑

课题组在思考与研究中,产生了一些阻碍课题顺利进行的困惑:由于主客观诸方面的原因,对共同理念、动力场等理念我们还缺少深入的学习与理解,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目标导向策略(如高考目标)、问题导向策略(如解决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的问题)、兴趣导向策略(如教师共同的兴趣)、任务导向策略(如任务的达成)等都是理想的方式,怎样让更多的教师接受,并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抓手?农村中学教师没有课程开发的能力、精力以怎样的途径获得大学或者有关专家的支持?农村中学教师怎样才能既适应于现有的不尽合理有待完善的考核机制又能较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些思维的困惑也提醒我们研究需要更进一步,期待专家、学者、同仁的智力支持。

 

本文系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驱动策略研究》(D/2006/02/079)研究阶段总结。

 

(注:本文发表于200911期《名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