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简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

简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

     海安曲塘中学 刘娟

  :非言语沟通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对外界刺激的同化或感应。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主要包括四大类,即体态语、伴随语、体距语和物体语,具有普遍性、目的性、审美性、情境性等特征。在英语教学中运用非言语沟通,应立足于调节动力系统、紧扣听说读写、消除情感障碍。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 内涵 分类 特征 应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既是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注重的往往是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就会导致一种误解:英语课堂教学就是说和听。事实上,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不仅用口头言语去表达,用耳朵去听,也用表情、形体动作“说话”,用眼睛去“听”。非言语性活动也是英语课堂上师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非言语沟通有着很多用言语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互动,通过互动,师生双方将摈弃那些不能完全共享的,或者各自特有的内容,实现求同存异。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除了言语沟通,还有非言语沟通。

(一)非言语沟通的内涵及分类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言语之外的动作、表情、实物、环境等无声言语或副言语行为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非言语沟通,是指利用非言语行为的生动视觉形象把刺激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像言语所呈现的刺激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机制转换成意义实体才能为其同化和顺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直接通过非言语手段呈现刺激,如板书、多媒体等,但在更多情况下,教师总是在呈现言语刺激的同时呈现着非言语刺激。非言语刺激不仅可以使教师能从不同的渠道表达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教师能在同一时间内增加要表达的内容,如情感、情绪等。

非言语沟通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对外界刺激的同化或感应。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回忆还没有完全内化的知识时总是把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一些非言语行为作为线索,这说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常偏爱通过视觉形象接受直观信息,因为直观信息更加容易理解,容易记忆,接受的信息保存更为长久。灵活运用非言语教学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可以分为四大类,即体态语、伴随语、体距语和物体语。其中,体态语是指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伴随语又称为副语言,辅助语言或类语言,比如有些教师对学生有偏见,尽管没有通过言语直接表示出来,但学生仍可以从教师讲话声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或者欢笑、叹息中有所觉察(这对学生的非智力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体距语也即身体距离或人际距离,它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身体之间的相对位置,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中所站的不同位置会对学生的头脑产生不同的影响。物体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时所采用的实物、教具、教师的板书、多媒体课件、服饰等。

  (二)非言语沟通的特征

1.普遍性:非言语沟通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并先于言语能力而存在。只要有交流活动,就会存在非言语沟通。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同样离不开非言语沟通,如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赞赏性的点头、生动的表情、鼓励性的微笑以及师生间善意的目光接触等。

2.目的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行为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沟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非言语行为,避免一些无益甚至有害的非言语行为。

3.审美性: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作为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给人一种美的体验。这种美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的表情美、教师的姿势美、教师的服饰美、教师的板书美等。

4.情境性: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结合英语教学环境(包括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情境)。教师要善于将非言语行为与真实的环境背景联系起来,智慧地驾驭课堂,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二、非言语沟通在教学中的应用

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人一般都能够正确地用表情表达内心世界,也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表情的含义,而表达与理解的前提是真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沟通更应强调沟通双方内心的真诚。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析他们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语言教学的特点,把非言语行为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调节动力系统

学生营造自己智力结构的过程通常有两个系统,一是操作系统,即平衡机制的同化和顺应;二是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其对同化和顺应有提高动力、激励执行,调节控制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动机是智力活动的一种推动力,它能够激发学生调用认知图式,主动选择认知策略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传递情绪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动不动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无法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的教师一味沉浸于教学内容的传情入神,不注意自身体态、表情给学生学习情绪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教学中教师一个认可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脸色,也都会给学生送去压抑与挫折。教师要充分发挥非言语沟通的优势,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的智力建构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二)紧扣听说读写 

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巧妙使用非言语沟通,可以使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训练学生听力时可借助于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所听材料的内容,说“she is in a very big room”时,可以缓缓伸长胳膊;说“she is so beautiful a girl”时教师可以表现出一种非常惊羡的表情(张大嘴巴、睁大眼睛等)。又如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于非言语行为配合自己的言语表达:向别人介绍“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的同时做手投篮状;在阅读训练时,应配合非言语行为,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语音、语调,并更好地把词汇的发音、拼写和语义理解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消除情感障碍

    传统的英语教学常以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为目的,对于课堂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常常重视不够,师生之间存在着疏离感。心理学家霍尔研究认为,人们总是根据某个特定的时刻对他人的感情而选定彼此之间的某种距离。人际距离是情感活动的一个变量。日常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际距离潜在地表现着交流者的情感性质与情感变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非言语沟通如人际距离的调控作为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比如,应有意接近“学困生”,多给他们帮助和鼓励,避免他们产生被忽视、被冷落感;在学生精神受挫时,多方疏通开导,使之在感情上得到补偿。实践表明,恰当的非言语行为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比如身体语言的运用:学生回答精彩,可在言语表示肯定的同时,拍学生的肩膀或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学生回答不尽人意,可以摊开双手作遗憾状,并给学生以期许的目光,激励学生继续思考。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障碍。

   非言语沟通是教师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它的作用是言语行为无法替代的。熟练运用非言语沟通,在师生之间架设一座无声语言的桥梁,并与言语交流行为相整合,是建设高效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