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浅议高中音乐课程教育的现代性

浅议高中音乐课程教育的现代性

海安县曲塘中学   吕赟

      关键词: 审美定位  德育功能  智育功能  现代性)

“现代性”从概念所涵括的范围来说,它包含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西方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在我们国内,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性”概念逐渐形成理论界的一个关注热点,也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随着新课改的日渐成熟,在音乐课堂的欣赏教学中,笔者切身的体会到他给教学带来特定的意义。

一、原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误导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音乐教育也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却多置音乐之美育功能不顾忽视审美过程;而小学音乐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音无乐"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乐无音"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音乐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弱化都会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音乐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音乐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音乐知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逐渐增强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音乐学习是学生耳、眼、口和脑结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音乐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耳、眼、脑、口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鉴赏→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听有所动、脑有所思、口有所吟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不论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音乐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定位现代性

    1当前.音乐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音乐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音乐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音乐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唱歌、鉴赏、演奏、律动、音乐知识等课题予以实施。

    2.音乐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听觉化的艺术学科,音乐具有其自身现代性的特点,即教学的感官性、形象的审美性、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及音乐表现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审美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感官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音乐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鉴赏、歌唱、演奏、创作等方面直接感性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听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音乐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音乐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音乐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首先要强化音乐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音乐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4.音乐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的音乐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音乐"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音乐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音乐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音乐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学生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音乐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音乐教育发展中的现代性

    1.树立"大音乐"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音乐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音乐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音乐教研,促进音乐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 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欣赏与创作结合、审美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音有乐,使学生的耳、口、脑都协调运用,对音乐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音乐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规则,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音乐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