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青春在思“辩”中绽放

青春在思中绽放

­                              ——“杜甫很忙主题班会课实录

王旭

   今年的212日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日,相关的纪念活动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而网络上对杜甫画像的恶搞涂鸦却吸引了网民们的眼球。一时间,杜甫又是脚踏摩托,又是挥舞大刀,乃至跻身房产推销、算命打卦的行列,真的忙得不亦乐乎。

结合杜甫很忙这一现象,笔者让学生搜集素材,精心准备,组织了一场辩论赛形式的主题班会。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提升,青春在思中绽放。

下面介绍本节课的课堂实录。

   主持人:老师、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就这段时间网络上的杜甫很忙事件展开辩论,今天的辩题是恶搞涂鸦杜甫是否正确,正方的观点是:涂鸦无罪,反方的观点是:拒绝恶搞。下面先请正方一辩开篇立论!

   正方一辩:主持人好,大家好!关于杜甫很忙现象,我方认为涂鸦无罪。首先,涂鸦行为,娱人娱己,是人们释放压力、轻松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必苛求。其次,涂鸦本身无伤大雅,绝非亵渎。难道历史名人的形象就一定得是严肃、死板的吗?最后,涂鸦杜甫也是一种纪念。诗圣的作品和光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涂鸦如同漫画,只是一种另类形式。学生的涂鸦作品让杜甫走下圣坛,贴近生活,人间烟火的形象更能唤起大家对诗人诞辰的纪念。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涂鸦无罪!谢谢!

   主持人:正方的开篇立论让我们耳目一新,下面有请反方陈述观点!

   反方一辩: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反方阐述我方观点---坚决反对恶搞、涂鸦杜甫。杜甫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当下却有一些人玩世不恭,将其画像恶搞和涂鸦。网络上的一再发酵,更是引发了群体肆虐和狂欢。姑且不说什么恶意,但起码这是一种轻浮和浅薄。玩世不恭、轻浮浅薄的背后折射的是心理的叛逆和扭曲。我方认为对杜甫的恶搞涂鸦,是某些人的畸形表达,是对名人的不恭,是对传统的颠覆,是对文化的摧残和践踏。涂鸦行为,迎合了全民娱乐的恶俗;叛逆表现,滋长了对道德底线的挑战。涂鸦搞怪,杜甫受伤。娱乐不能没有道德底线,恶搞不能丧失精神之光。杜甫很忙不好玩!谢谢!

主持人:接下来是双方就刚才对方的开篇立论进行驳辩,有请正方选手发言!

正方二辩:我反对对方的观点。首先,涂鸦和玩世不恭有着质的区别。玩世不恭是对社会的叛逆态度,而涂鸦带着几分顽皮,几分机智,几分童心,是一种娱乐。顽皮可恕,机智可褒,童心珍贵,娱乐无罪。其次,反方认为涂鸦反应了学生的叛逆心态。那么请问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其根源恰恰就是误尽苍生的应试教育啊!是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课堂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压抑!而涂鸦充其量只是学生长期压抑状态下的一种喘息。如果连这种喘息的方式也横加指责,你不觉得太苛刻,你不觉得更加助长你们所反感的叛逆了吗?再者,对方辩友认为涂鸦是对文化的摧残和践踏,未免言重了吧!涂鸦就是涂鸦,对方辩友实在没有必要夸大其词,说什么影响民族文化,涂鸦有那么大的能耐吗?历史上的杜甫是位境界高、胸怀广、有幽默感的人,我想杜甫先生若是健在的话,他一定会以一个慈祥老者的形象笑对学生的涂鸦的。请尊重现代人的娱乐精神以及他们解读历史、文化的方式!谢谢!

主持人:谢谢正方的精彩驳辩,下面请反方就正方的开篇立论进行驳辩!

反方二辩:大家好!我方现就正方的观点进行辩驳。第一、正方认为杜甫很忙现象是人们在极度压抑下的释放,体现了现代人的娱乐精神。我方认为,以恶搞、亵渎的方式难以达到真正的释放,只能让人的心理更加浮躁。第二、正方认为恶搞有助于学生摆脱枯燥,找到学习生活的乐趣。我方相信学习的过程需要踏实努力,耐得住寂寞。恶搞也许能够带来短暂而低俗的乐趣,却无法弥补心灵的空洞,不能掩饰精神的虚无,更会遏制科学的求索。第三、正方认为恶搞杜甫、涂鸦杜甫画像是一种纪念杜甫的形式,难道你们连纪念是追思缅怀这样最起码的常识都玩忘了吗?嬉皮、调侃的纪念,你们是否也觉得有悖情理,滑稽至极?谢谢!

主持人:刚才两个环节,双方唇枪舌战,慷慨激昂。下面进入质辩环节,规则是首先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然后,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应答者不可回避对方的问题,下面请正方开始提问!

   正方三辩:大家好!对方一辩,我注意到,刚才您看到这些涂鸦作品时,笑容挺好看的。

   反方一辩:是啊,谁都会被这种恶作剧逗笑啊。

   正方三辩:那好,那就是承认我们的涂鸦很有创意了,难道有创意不值得被提倡吗?

   反方一辩:我笑,是因为我觉得涂鸦的行为可笑。我也承认涂鸦者有聪明过人处,但这种聪明用得不是地方。涂鸦充其量如你们所说只能算是恶作剧,与创意无关。把涂鸦、恶搞施加到诗圣身上,是把无聊当有趣。有一种笑不是赞赏,有一种笑意味深长。我相信聪明的辩友能够读懂我的笑。谢谢对方辩友的关注,尤其谢谢正方三辨对我的笑容的夸奖!

   正方三辩:请问对方二辩,如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只是通过膜拜一张杜甫的画像来体现,你不觉得这样的弘扬太流于形式了呢?

   反方二辩:我们尊重的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多的是画像主人所代表的入世精神和使命意识。蒋兆和先生《杜甫画像》原作,苍劲有力,笔笔传神,画出的是杜甫高尚人格。我们反对涂鸦恶搞,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杜甫形象不被污染、不被扭曲的流传下去。

   正方三辩:谢谢。请问对方四辩,我记得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幅传世之作,也知道马塞尔杜尚给这幅画加上了两撇小胡子之后,更增加了原作的知名度,让人们更加关注原作中的蒙娜丽莎。难道画家涂鸦没错,学生涂鸦就是亵渎吗?

    反方四辩:杜尚的涂鸦扩大了名画的影响,不等于所有的涂鸦都能产生这种积极的效应。事实也许正相反。很显然,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杜尚的涂鸦!。

    主持人:真的是精彩的回答!下面请反方三辩提问。

    反方三辩:大家好!请问对方一辩,请问你方支持的驾着摩托,怀揣手机的杜甫涂鸦符合大众审美吗?值得向社会大众推介吗?

正方一辩: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群体审美从来就无法对等社会审美,我们也没想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给所有人。涂鸦属于懂生活、有情趣、有个性、能创新,青春焕发、活力四射的人们!

    反方三辩:请问对方二辩,如果您是画中的主人翁,您允许您的形象被如此戏谑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落落大方、青春阳光。如果是您,我想肯定不会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吧?

反方三辩:再请问对方四辩,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当涂鸦事件升温之后,似乎已经超越了课堂涂鸦的效应,当一些商人利用涂鸦做起了楼盘广告时,您作何感想?

    正方四辩:商业行为只要是合法的就无可厚非,这是一个尊重创意、需要创新的年代,而且我们的学生涂鸦没有带任何功利色彩,最多就是娱人娱己而已啊,谢谢!

    主持人:质辩环节完毕,相信大家对双方的实力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下面进入最激动人心的自由辩论阶段。有请反方!

    反方四辩:杜甫画像是杜甫形象的象征,请问对方辩友,难道涂鸦杜甫画像不是对杜甫诗圣形象的亵渎吗?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底线的挑战吗?

正方四辩:李白、鲁迅等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常客,哪个没有被涂鸦过,然而涂鸦归涂鸦,李白还是那样风流倜傥,鲁迅还是那样侠骨柔肠。我相信眼前的杜甫很忙也一样。仅仅就是涂鸦而已,何谈影响诗人形象,何谈挑战民族道德底线?这样的重负,涂鸦担不起!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正如你们刚刚提到的李白、鲁迅等文化名人,他们的人格和作品闪烁着民族之光。恶搞是有底线的,如同印度人不会恶搞泰戈尔、希腊人不会恶搞柏拉图一样,在信仰缺失的当代中国,当下的我们是不是又该自省和自鉴,不要再肆意践踏我们的精神家园了呢?谢谢!

正方二辩:你方动辄就把学生的涂鸦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实在让人不解。再说就连国家元首也有轻松之时啊,我们承认他们都是国家的象征,但他们也不是总要扮演严肃的角色,偶尔也可以当一下平凡人啊。谢谢!

反方一辩:我方再次强调,杜甫不该冒犯、不该侮辱,而该敬仰。娱乐有底线,岂能无限度?

正方四辩:我方也再次重申,涂鸦杜甫不是亵渎、不是丑化,只是宣泄,没有被涂鸦,怎能称大家?

反方一辩:涂鸦杜甫不是幽默,不是创意,而是糟蹋,寄语诸辩友,善待诗中圣!

正方一辩:成熟的文化本身就需要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只要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不变调,杜甫很忙总比杜甫很闲好得多!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环节就到这里。下面请正反方用简短的语言做最后总结陈词。有请正方!

正方四辩:谢谢主持人!我方再次重申我方观点,涂鸦无可厚非!学生对杜甫画像的涂鸦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是他们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的一种调节和释放,不是在损害传统文化,没有损害杜甫的诗圣地位。涂鸦作品中有些还闪烁着学生智慧的光芒。再者,这次杜甫很忙现象重拾了我们对杜甫的记忆,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杜甫别样的纪念呢?谢谢!

反方四辩:像杜甫很忙这样的网络恶搞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且如今的网络舆论似乎也有这样的趋向:越是解构的、无厘头的话题就越容易引来共鸣,而那些主流的、严肃的、立意宏大的题材,却往往受到戏谑和调侃。这些现象其实折射的是当代人浮躁的心态,类似恶搞涂鸦这种现象一开始是小恶,但在网络及其发达的今天,小恶也会引发蝴蝶效应,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啊!所以我方坚定的认为涂鸦要有道德底线、要有社会责任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拒绝低俗、拒绝恶搞。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辩论会非常精彩,下面请大家就今天的正反双方的表现进行投票表决。(学生纷纷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的正方、反方的下面打上,表示自己支持这一方的观点)

主持人:最后,我来宣布今天辩论会的获胜方是-- --反方!(学生鼓掌)

以上是主题班会辩论部分的课堂实录,笔者最后就本节班会课的辩论过程进行了小结,同时对班会课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与时俱进、多彩多姿的班会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思考,砥砺能力,成长、成才。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