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突显教学的生成性

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突显教学的生成性

         严新红

在生物中教学如何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创造性;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因此在动态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在重视教学预设性的前提下,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一堂课的成败,更是新课改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1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突显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价值

这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从学生角度,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生成性课堂强调动态生成。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也就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从教学角度说,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生物学教学要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落实到活生生的学生身上,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2  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2.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权利和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课堂的主人,适应时代发展及现代教育的需要。
    
下面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章的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为例,探讨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的实施策略。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灾区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另外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使得尸体以及伤口成为病菌生长繁殖的理想场所,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

1)地震发生后,为什么容易得传染病?

2)若你是一位传染病防治专家,你将采取哪些有效方法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东汽中学高二年级薛枭同学,被救援人员救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冰冻的。”如果你是那位救援叔叔,你会立即给他一瓶可乐吗?

4)消防队员积极救援被埋废墟的学生,体力消耗很大,大量出汗,他们为了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哪些调节?简述调节过程。

对前两个问题学生初中学过,通过回忆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来说有一点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第四个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只凭学生个人不容易解决,也要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为让学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它分解成问题链或小任务:①内环境的组成和化学成分② 内环境的三点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及温度)与稳态的关系③  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什么?④内环境稳态的意义?⑤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⑥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这样,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教师边巡视边点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学生当然乐于参与其中。

22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总之,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 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3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1预设是基础,是教学的前期准备,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

生成是在预设的情景下突然发生的,不具备可预见性,它是对预设的一种补充、延伸或提升。

3.2生成,因精心“预设”而精彩。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规定性预设,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把学生可能达成的结果表达出来。预设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去对话交流,预设中包含着丰富生成的成分,预设中应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预设中不但有高质量的思维交锋和智慧启迪,而且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融的预设,预设中蕴藏着生成、创造。

3.3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课堂,因无法“预约”而美妙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要发现和挖掘学生未能清楚表达的“含义”,善于搜索让学生深入思考的“疑点”,哪怕是“错误”的见解和信息,这都是教学的“契机”。错过了这“不同的声音”,掩盖的其实是学生心灵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创新的萌芽。教师的责任不是为得到“一致的声音”,而是要让每一种声音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课堂上学生有时也可能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背道而驰。面对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我们教师也应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分析

教师在详细讲解了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并指出: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为了巩固这一认识,教师举例请学生分析:

师:如果用甲、乙、丙分别代表3个不同种类的氨基酸,那么这3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可能形成几种三肽?

16种。

师:很好。

有同学抢着说:不对,应该是3种。(教师楞了一下,学生继续发言)3种氨基酸虽然有6种排列方式,但其中是两两相同,如甲--丙和丙--甲是同一种三肽,所以只能有3种。

师:甲--丙和丙--甲是两种三肽,所以6种才是正确答案。(教师继续进行下一环节教学,不少同学依然很茫然)

上述案例中学生的错误原因是对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理解还不到位,没有认识到3个不一样的氨基酸分子,都有方向,氨基酸分子两端是不同的。肽链一端的末端氨基酸总是至少留有一个氨基,而另一端末端氨基酸总是至少留有一个羧基,所以甲--丙和丙--甲不是同一种三肽,肽键是有顺序的,而案例中的教师由于未能及时理解与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并抓住这一契机调整预设,对脱水缩合进行另一角度的分析,帮助学生达成对氨基酸脱水缩合更全面深刻的理解,而只是将正确答案强加给了学生,按原来的教学与安排组织教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学生的潜力和差异使教学充满了变数,有些变数会影响进度或教学任务。但在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的问题上,我们更应关注“人”的发展。

4  学生因精心预设和精彩生成而成长

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生命状态的生物学习是生成的生物学习,不该根据预设教案按部就班进行,而是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生物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去认识体验所学知识,同时还伴随着许多意外的发现。

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突显生成性,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要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生成与预设”的内在关系,,把握好课堂教学生成的“度”和相关实施策略,才能使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生成性呈现“形散而神不散”绝妙的艺术形态,才能更好地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这些基本理念。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