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剖析高考文言答题 突破翻译断句难点

剖析高考文言答题   突破翻译断句难点

海安县曲塘中学  王长富

文言文翻译分析与指导

【考点分析】

2010年江苏省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提出了理解文意的要求,其中“理解”一项就专列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理解”属于认识,“翻译”属于表达,两者密切联系。

【解题指导】:

一.养成一个习惯

让我们先看一位今年安徽高考考生答题中的例子:

(原句):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考生答案:这个时候与梁国友好,来去的所带物品,公私的礼品,全不接受。

这位考生显然是不会翻译“行李”一词,于是就干脆就用今义来理解。结合就丢掉了一分。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行李”一词,如《烛之武退秦师》就有“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就当“使者”讲。这位考生不能准确翻译“行李”,恐怕主要是因为他平时阅读文言文时对“积累”注意不够。如果他阅读文言文时碰到“行李”一词就想到这个词要哪里出现过,怎么解释,或者记在自己的本子上,高考时这一分就不分丢掉。

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注重积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与用法,也积累文化常识。每当看到一个生疏的词语或典型的句式,就回忆一下过去在哪里学过,怎么解释,再拿不准就查一下资料。经过大量的阅读与长期积累,头脑中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二.要有一个意识: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要关注句意,又要有采点得分的意识。“点”是根本,“点”理解正确了,翻译就没问题了,所以广大考生一定要有一个采集得分点的意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常见实词、15个虚词、常见句式、固定格式。当面对翻译考题时,考生须始终提醒自己:扣住这四个要点,采集得分点。

三.坚持三个原则:

1.直译为主、直译优先的原则

2010年浙江高考卷翻译句“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有考生这样翻译:“他进入了长安了解民情,微服私访,怕人知道。”这个翻译完全符合文意,但是它却属于典型的意译,而不是直译,因为这个翻译没有让“名”“行”“见”“知”等重要的实词得到很好的落实,也就是说没有能够很好采集得分点。所以,这样的答题就会失分。

2.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原则

   之衣,  甚矣       知也(2010年江苏省卷考题)

   ↓↓            

收殓 用出嫁时的衣服   太厉害 我贫穷可以知道

笔者将箭头所指的字词称为“珠子”。这样得分点绝对不会遗漏。

3.准确达意的原则

译文要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译文还要并保持语意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今年江苏卷考题“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有些学生就不结合文章胡乱瞎翻译,翻译成“将出嫁时的衣服都聚集起来,甚至我很少能够知道。”

如果一一对应、字字落实后所构成的句子,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那么在不遗漏“珠子”的前提下,要将它变为符合现代汉语说法的句子。

上文箭头所指的“珠子”所串成的句子是“收殓用出嫁时的衣服,太厉害啦,我贫穷可以知道”,显然这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那么就要在不遗漏“珠子”的前提下,将它变为符合现代汉语说法的句子:(我)用(她)出嫁时的衣服收殓(她),(由此)可以知道我(当年)穷得太厉害

【误区校正】

一.错译

错译主要表现在实词的运用方面。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这些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引军而济,背水为垒。(2010年湖南高考题)

[误译]:引领军队接济百姓,背水扎营

此句的主要错误在于对多义词“济”的理解不恰当。“济”有“成功”“救助”“渡水”等意思,此句应译为“渡水”,意译为“过河”,与后面的“水”形成照应关系。全句正确的翻译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二.漏译

漏译主要体现在省略句、指代词、该译词语的处理上。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练,不少地方采用省略、代词等,在我们翻译时必须补充、明确,否则句意就不够清晰。

例: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2010年江苏高考题)

[误译] :她将出嫁时的衣服都聚集起来,甚至我很少能够知道。

此句第一分句省略了主语“我”,“敛”后省去了“之”(妻),误译将第一句主语错误地补上“她”,省略的“之”也没有译出。正确的翻译是:(我)用(她)出嫁时的衣服收殓(她),(由此)可以知道我(当年)穷得太厉害

三.硬译

硬译,是考生缺乏灵活性、临场不能变通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处理好古今句式之间的转换,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例:母归,但见女抱庭 树眠,亦不之虑。(2010年天津高考语文题)

[误译]:母亲回来后,看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担心了

这道题考查的重点除了“归”“但”和“虑”三个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考查古今句式的转换能力。本句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将其放在动词“虑”的后面。译为:“怀疑她”。

四.赘译

赘译是考生翻译文言文随意性的表现,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2010年福建高考题)

[误译]:一共好几天,遇到了若干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坐船回去。

此句翻译考生没有遵循“字字落实,一一对应”的原则,自己添加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坐船”等内容。译文一定要紧贴原文,做到字字有依据。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