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

57.《歌德谈话录》
1、走近作者
艾克曼(Eckermann,1792—1854),德国19世纪著名诗人、散文家,歌德晚年最重要的助手和挚友。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农村,家境贫寒,14岁时还不会看书写字,后来经人资助学习了一些德文、拉丁文和音乐,在当地法院里做些文字抄写和记录工作以维持生计。后来他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德成为了他崇拜的偶像。1823年,他将已经写成但尚未出版的论文集《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寄给歌德,使歌德深为感动。1832年,歌德在魏玛接见了他,并建议他留在魏玛工作。从此艾克曼就留在歌德身边与歌德合作,编辑由歌德亲自审订的《歌德文集》,并直接参与了歌德晚年的全部创作,一直到歌德逝世。1836年,《歌德谈话录》出版,该书一经问世即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艾克曼也因此而闻名,但他的诗集和诗论却并不引人注意。
2、内容概述
在《歌德谈话录》中,记录了歌德关于唯物主义的立场,以及自然科学、文艺、美学、政治等方面的言论。歌德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使得他在谈论文艺与自然的关系时,更多地体现出辩证法的特色,即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关系。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在他看来,艺术家必须用现实的材料进行文学创作,才能够使人理解;但同时这些物质材料又必须服从于艺术家的意志。所以歌德说艺术家所赋予给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还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他认为应给予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学全面而充分的关注,不应只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这种“大文学”的观念,要求评论者在谈起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时,可以进行跨国度的比较,针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征的作品进行具体入微的思考。比如歌德认为德国文学注重哲学思想,要求思想的宏伟和情感的丰富;法国文学则使理想服务于政治革命,在语言风格上,力求饶有风趣,以便取悦读者。而各国文学在历史的发展中又是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可以说是互相影响,取长补短。《歌德谈话录》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宗教观、政治观、艺术创作经验之外,还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言论,可以说囊括了歌德生命最后阶段的所有重要思想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歌德谈话录》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朱光潜先生的译本最为经典,可惜此译本为节译本,而非全译本,此外还有杨武能先生翻译的全译本较为经典。
3、主题风格
《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助手艾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很多人自然地把它当作歌德的传记来阅读;但它更加直接和突出地显现出了歌德关于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思想,所以还可以称得上是“歌德的谈话录”——就如《论语》体现着孔子的博大思想,以“谈话”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方面地体现“作者”(在这里,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歌德了)思想,不受时空体式的限制,没有逻辑思维的束缚,是作者精神面貌的直接呈现,也是我们来阅读歌德、理解歌德的最贴近的一扇窗户。
精彩章节展示: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学者都把这本书看做是客地、忠实地记载了歌德的谈话,是一份绝对可靠的第一手文献。以下选取书中部分精彩的歌德语录,以期对学生的阅读有帮助。
“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对青年诗人的忠告》
“你必须费大力挣扎,使自己从观念中解脱出来。......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论艺术难关在掌握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征》
[《维特》]“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自从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我当心以后不要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药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生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那种病态心情。”《莎士比亚的伟大,<维特>与时代无关》
“俗套总是由于想把工作搞完,对工作本身并没有乐趣。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却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艺术家应认真研究对象,不应贪图报酬临时草草应差》
“一切倒退和衰亡的时代都是主观的,与此相反,一切前进上升的时代都有一种客观的倾向。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倒退的时代,因为它是一个主观的时代。”《衰亡时代的艺术重主观;健康的艺术必然是客观的》
“自由不在于不承认任何比我们地位高的人物,而在于尊敬本来比我们高的人物。因为尊敬他,我们就把自己提高到他的地位;承认他,我们就表明自己心胸中有高贵品质,配得上和高贵人物平等。”《仔细观察自然是艺术的基础;席勒的弱点:自由理想害了他》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就吕邦斯的风景画泛论美;艺术既服从自然,又超越自然》
“我们都在神秘境界中徘徊着,四周都是一种我们不认识的空气,我们不知道它怎样起作用,它和我们的精神怎样联系起来。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灵魂的触角可以伸到身体范围之外,使我们能有一种预感,可以预见到最近的未来。”《访耶拿;谈弗斯和席勒;谈梦和预感;歌德少年时代一段恋爱故事》
“知解力高攀不上自然,人只有把自己提高到最高理性的高度,才可以接触到一切物理的和伦理的本原现象所自出的神。神既隐藏在这种本原现象背后,又借这种本原现象而显现出来。”《自然永远正确,错误都是人犯的;知解力和理性的区别》
“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协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古典的”和“浪漫的”:这个区别的起源和意义》
4、推荐理由
德国诗人歌德在西方文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盛誉和威望,他在有限的一生里孜孜不倦创作了众多不但优秀而且令人高山仰止的作品,从二十二岁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全欧开始,直到晚年才最终完成的《浮士德》第二部,歌德达到了西方文学史上与但丁、莎士比亚相齐名的高度。《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歌德版的《论语》。谈话中最为精彩是是歌德关于人生、社会的思考,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实在令人叹服。这位阅世已久的老人,能用只言片语指出他人性格的特征及其行为的目的;他对德国民族弱点的自我反思,令人敬佩。另外,这部谈话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人和物,多的难以计数,比如,歌德那可爱、活泼的儿媳,高贵优雅的魏玛高层;与歌德一同远足、那欢唱的百灵鸟,避暑别墅边、刻有歌德与希勒名字的橡树,游玩晚归途中、薄暮里的亘古不变的夕阳……这些内容对于我们深刻了解欧洲文化大有助益。
5、资料链接
辅助阅读参考资料:【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塔索》》【德】席勒《阴谋与爱情》,《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书简》,【德】艾克曼《论诗,专以歌德为例证》
6、问题探究
“每个人都推动他本行的事业…让鞋匠守着他的楦头,农人守着他的犁头”由歌德这句话,有人说歌德是政治保守派,那么你如何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民族文学在现在已算不得什么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摒弃民族文学,如何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辩证关系?
[打印文章]
上一篇:谈美书简[ 12-02 ]
下一篇:圣经故事[ 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