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lliver’s Travels 公开课反思

Gulliver’s Travels 公开课反思

顾佳

“I was afraid the arrow was poisoned…I sucked the wound as soon as I was out of range, and bandaged it as best I could.”,最后的这个句子一出现在屏幕上,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讨论声。句中的生词,suckedout of rangebandaged都考验着学生们内心膨胀的表现欲和动作表演的准确度。一番相互借鉴之后,吕程同学自信地走到讲台前,用极具个人特色的肢体动作和颇富外国人的夸张表情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整句话要传达的意境,其入戏的表演赢得了在场所有学生和老师的热烈掌声。至此,段落表演结束,第四组也已较大的优势赢得了这场“竞赛式课堂”比赛的胜利。

这是公开课Gulliver’s Travels的尾声。整堂课下来,同学们紧跟老师节奏,积极思考,活跃思维,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一直沉浸于课堂的热烈氛围中,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Gulliver’s Travels是一本世界名著,其文章难度,生词数量和主题思想都超出了高中生的正常能力范围。考虑到这点,我觉得最重要的便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在竞争合作中学习知识,理解名著,所以对于整堂课的构成,我采取了如下几个板块的设计:

一、从日常生活导入,拉近与学生距离

由于刚开学,部分学生仍沉浸于暑假的兴奋情绪中,提问学生暑期的所见所闻及所作所为能够较快地引起他们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也有话可说,这就会自然而然得过渡到旅游这个话题。待学生简要介绍完他们的旅游经历后,电影Gulliver’s Travels的视频段落能够让他们体会到主人公的游记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从而为主人公其他一系列奇遇的交代做好伏笔。这样就能逐渐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Gulliver的冒险世界中。

二、简要介绍作品,使学生大致了解

Gulliver’s Travels作为一部世界经典名著,共分四卷。小说以第一人称,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抨击了当时的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英国统治者的殖民政策。作品想像丰富,手法夸张,讽刺尖刻,语言朴实,用语简洁。全书的虚构和细节的真实结合完美,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力量,是开创英国文学史上讽刺传统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采取“竞赛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

基本思路为,将全班分为四大组,组内学生如果答对一题,便可为该组赢得一分,最后分数最高的那组为赢家,可以收到老师分发的小礼品。

1、单词测试,扩充词汇。由于文章体裁的原因,文中包含大量的生词和俚语,对于学生理解阅读造成了较大的障碍。那么如何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字词的意思呢?我便将文中出现频率较多,并且也会在考试中经常的单词短语总结出来,分成ABCD四个小组,让学生以大组为单位分别从ABCD中挑选其一,轮流竞赛。单词测试最为全场比赛的热身,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答题机会。事实上,大部分同学的充分准备使得比赛从一开始就充满激烈的竞争,抢答轮番上演。

2、回答问题,表层理解。书本内容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所以我按照章节长短在每个部分都设置了相应的问题,大多数直接可以从文中找出答案,另有几题需要进行推理判断。并且从wherewhenwhatwho,及how等问题设置都进行了全方面考虑,以保证问题的多样性。整个环节进行下来,同学们都能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并在推理判断题上能够做到自行总结,而非照搬文章原话。很多同学都非常积极,每出现一道题目,都会有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回答,场面热烈。

3、描述配对,强化记忆。由于小说情节的特殊性,Gulliver周游列国,并在每个国家都发生了各种各样奇异的故事。我一共从文中截取了八句话,让学生判断分别发生在哪八个地方。一方面能够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故事和发生地一一对应,强化记忆。

4、句子表演,活跃氛围。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我的初衷是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己设计对话,或者发挥想象,创造出Gulliver到达的另一个国家,描述发生在这个国家的见闻。后来,征求多位老师意见,发现可操作性不大,一是时间紧迫,二是条件有限。最后决定,将文章中比较有特色的句子挑选出来,让学生上台表演其体现的动作和感情。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胆识,活跃气氛,而且能够从侧面说明学生是否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谓一举三得。事实证明,这一部分也是整堂课最出彩的地方。表演的同学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加入个人风格,借助道具,表演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5、作业展示,体现成果。这一部分主要是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包括文章字词和句子的摘抄。学生自行从文中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单词,优美的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有意识地进行识记。既扩充了词汇量,也能够体会优美句子的意境。

上完这堂典范英语的公开课,我们整个英语组便进行了及时而有效的评课活动,以确定今后的上课方式。老师们普遍反映课上得比较成功,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一、提供小说主要脉络。由于文章体裁的特殊性,和学生阅读水平的局限性,老师在上课最开始时应该将小说的主要脉络和情节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但是如果大量的文字出现于屏幕上,便会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压迫感,另外,生词较多,从一定程度上也加重学生负担。因此,对于作者和故事的介绍应该尽量清晰化,可采用表格或者标注。例如,Jonathan Swift, Born: Dublin, Ireland, Nov. 30, 1667, Works: A Tale of A Tub, Gulliver’s Travels. 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故事的了解便能一目了然。

二、调整单词测试方式。很多老师提出,单词测试只是一种手段,而非上阅读课的真正目的。因此,单词测试最好应该联系上下文,让同学在文章理解的基础上猜测词义,而非将单个字词列出,让学生当场解释。因为这样只能达到瞬时记忆的效果,而非真正理解识记。也有老师提出,可以将单词的测试放在课前,出一张重点字词的试卷,或者可以进行英英解释的配对,因为用英文解释英文更加符合记忆习惯,也更容易牢记。

三、改变老师设置问题的单一模式。既然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那么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组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并让其他组的同学回答。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节省老师时间,鼓励学生深层思考,不仅要思考自己设计问题的合理性,还需要确定答案,并判断其他组同学回答得是否正确。

四、降低搭配难度,丰富搭配形式。上课时,由于搭配设置繁琐,很多学生都面露难色,所以我便临时将其调整为单个回答。这正好说明,对于这种前后搭配的问题,还是尽量降低难度为宜,比如可以多对一,或者将句子简化一些,达到理解的目的即可。同时,搭配不仅可以以问题出现,也可以有其他表现形式,比如单词配对,顺序排列等等。

五、增加背诵朗读,增强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汉语的方法,对于学习外语同样也有道理。朗读背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我校承担着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语感阅读法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研究》的研究,因此需要在课上加强学生诵读的比重,在平时上课时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特别要学生注意语音语调,意群停顿,读出英语的韵味和美感来,同时也有助于音调的把握。对于教材中的某些对话适时要求学生表演,做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情景和情绪中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

六、深层理解文章,提升思想。小说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启发性。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便在于体会人物精神,感受社会现实,升华思想,拓展思维。因此,在今后的阅读课中,应将一部分精力集中于启发学生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体味错综复杂的环境冲突,并对文章情节和人物的设置做出自己的分析,达到阅读小的真正目的。

总之,本节课我基本上能够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注重语言的实际综合运用,以小说为蓝本,通过加入竞赛测试题,贴近生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能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比较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理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和快乐。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小组互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了,主体精神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从各位听课老师的反馈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并在大家的讨论下总结出了更适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教学方法。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加强理论学习,将课本教材的新课程理念灵活运用于典范英语,多实践,多思考,典范英语的教学水平一定会有稳步提高。

 

 

[打印文章]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