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文章非天成 善读方得之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印象

文章非天成  善读方得之

——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印象

江苏省海安曲塘中学 胡玉龙

2009年高考甫一谢幕,全省各地的高三语文老师代表就穿过密密匝匝的悬铃木,来到了玄武湖畔、紫金山麓的南师大紫金校区。就在这里,大家加班加点一直奋斗到622方告结束。聊以欣慰的是,笔者还有幸获得了“高考优秀阅卷员”的荣誉。阅卷归来,闲散之余,笔者在阅卷忙碌的投影中打捞些思维的碎片,凑成一篇所谓的文章,权作抛砖引玉吧。

于无声处听惊雷

俗话讲,学生要知道作文怎么写,得先知道老师怎么改。

200964《扬子晚报》A6版“迎接09高考”栏照例刊登了“专家寄语”,题为“作文阅卷组组长 考前教你写出好作文”。

摘要如下:

作文阅卷组组长 考前教你写出好作文

本组撰文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康青 春原

  “康青,春原”乃何永康、骆冬青、潘大春、张中原是也。  

江苏高考作文的分值,已高达70分,占高考各科总分(480分)的14.6%。它是重中之重,关乎全局之成败。加之,临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有许多变数和特殊性,故不能掉以轻心。

  不要再指望拿“保险分”(48分)

  “审题”难度降低也不能大意

  每一位考生必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切切实实地“审”好“题”,写出符合命题要求的作文。否则,一切皆为“泡影”。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样一篇貌不惊人的“公文”在当时看起来真有点装腔作势,甚至危言耸听。

山雨欲来风满楼。611日分组,开大会。接下来的组合拳就让我们应接不暇、瞠目结舌了。

潘文、潘大春、何永康、骆冬青、蔡明、薛明德,这些业内名流悉数登场。

骆冬青教授主要从美学的范畴谈“审题”。他说,要注意审题,认清概念。“时尚”的主要特征是: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时尚”可能突发或暴毙,亦可能沉淀为经典。时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自我消解的概念。用哲学的语言表达,某种时尚的极致就是某种时尚的消亡。用文学的语言表达,时尚永远在路上。如同“观点”是西方文化中的视觉隐喻,“品味”则是中国文化中的味觉隐喻,习惯上理解为鉴赏、评价或判断。从本题的写作角度来说,可理解为体验、感悟、体会、品评等。“品味时尚”,说白了就是“谈时尚”、“看时尚”(适合议论)或“体验时尚”、“感悟时尚”(适合记叙)。面对“时尚”这个难解的概念,教授最后以一声令人回味的长叹结束讲话。

蔡明老师主要谈“评分”。评分时应抓住“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四个关键词,视吻合度酌情赋分。赋分等级分五类: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255分;四类卷2841分;五类27分以下。没有了“切入分”?大家一时都面面相觑。

薛明德老师则以他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解读了18份样卷,精要的个性化点评赢得了大家阵阵喝彩。

何永康教授最后作简短发言。再次重申:甭想再吃“一锅煮”的“大锅饭”了,没有“切入分”,不打“保险分”。叫你打篮球,你却踢足球,跑题文章不能打及格,否则不公平。每篇文章批阅时间不少于120秒。教授慷慨陈词,结束时郑重拜托大家回去给学校传达一个声音:一定要重视语文特别是作文教学!一语未毕,顿时群情激昂、掌声雷动。

大组解散,小组集中。经过各个资深的组长的精心培训,组员的不断磨合,三个半天后考生作文的小类初露端倪。

专家定了调子,样卷立了标杆,小组分了小类,大家便开始谨慎而又紧张地开始阅卷。秋风扫落叶般,样卷中的不及格甚至30分以下的作文类型在阅卷过程中比比皆是。由于“时尚”确实难以界定,加上吻合度、有效卷、自评指数、综合指数的控制,阅卷老师个个如履薄冰,阅卷速度空前缓慢。阅卷组只得决定改每日8小时制为9.5小时制,一直坚持到622日。

不啻晴天霹雳!据悉,2009年高考作文全省平均分只有46分,比去年整整少了6分。究其原因有三:不设“切入分”(48分),只看等级;不打“保险分”,好中差区分开来;跑题文章泛滥,低分作文比例较高。今年作文阅卷,集中体现了主观题阅卷的公正性。这也给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和广大考生一个深刻的教训,正如专家组所言:高中语老师和考生们,切莫指望拿“保险分”了,切莫将高考作文训练视为可有可无了!

624《扬子晚报》又登载了题为“高考作文,切不可失!”的文章。署名还是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康青、春原。

摘要如下:

我们说:“失作文者必定失天下。”

因为,70分的作文占江苏高考总分的14.6%,而且充满变数,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要正确审题。今年考试前夕,我们特意在《扬子晚报》上发出了如此呼吁,但是有多少人听进去了呢?很不乐观!

  其次是文体问题。“品味”,说得白一些,就是谈自己对“时尚”的“看法”,写作天平倾向于“议论”。但是,依然可以写出切合题意的、生动新鲜的“记叙文”。我们在考前的《扬子晚报》上说过:要机智一些,要设法采用巧妙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由头”,要潇洒一些,要泼辣一些,等等。可惜,64日说的话,不可能在67日立即生效!我们只能扼腕太息。

失作文者失天下回想64日的那番“专家寄语”, 你又有何感想呢?

为赋新词强说愁

“跑题”成为今年高考作文的最大问题。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审题不清,强解、歪解、曲解“时尚”,写作时强扭硬接、牵强附会,简单图解提示语、敷衍提示语成文,甚至另起炉灶,有的干脆只字未提另写一篇与“时尚”毫不相干的文章。

多位阅卷老师透露,可能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考生们往往认为写作文一定要思想深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于是,就把所有美好的东西往“时尚”上靠。比如把父爱母爱当成时尚,把孝顺、善良、勤奋等美好的品质当成时尚,将抗震和奥运中表现出的爱国、团结、坚韧等民族精神等同于时尚。有的将时事与“时尚”混为一谈,说三鹿奶粉、打击索马里海盗是时尚,说神七问天、宝宝在剑桥演讲遭袭是时尚。还有将政治变革、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等列入“时尚”范畴,说魏孝文帝改革、孙中山学苏俄倡导三民主义、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是时尚,牛顿被苹果砸了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是时尚。考生还有一个误区,就是简单地把经典说成时尚,甚至把名人当成时尚,于是就有了孔孟李杜、梵高阿炳是时尚,武侠小说、四书五经是时尚,唐诗宋词、三国红楼也是时尚。有些考生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写“好奇心”,就说“屈原汨罗跳江是因为他好奇,项羽乌江自刎是因为他好奇”;写“品味时尚”,就说“屈原汨罗跳江是时尚,项羽乌江自刎是时尚”。或者用一种当前最“时尚”的套路开头:时尚是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放荡不羁,时尚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国忧民,时尚是东坡“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乐观。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假“时尚”,阅卷老师只有摇头叹息了。

因为“时尚”确实很难界定,所以阅卷时不唯题材论,关键还是看考生怎么写,看能不能自圆其说,与时尚搭上边。笔者以为“时尚”是一种行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是道德范畴的东西,也不是抽象的东西。若简单抽象地空谈政治、主义、制度、科学是时尚就不对,你一定要具体化、生活化。说“爱国主义”是时尚,对不对呢?错了!我们的一位阅卷专家说得好:“爱国主义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绝非时尚;然而,当你为国足加油把五星红旗贴到脸上时,时尚就诞生了。因为,这是一种审美行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意,它立马‘时尚’起来了。”我们不可以说魏孝文帝改革、孙中山学苏俄倡导三民主义、小平同志搞改革开放是时尚,但可以说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中山装、听邓丽君的歌是时尚。同样是写抗震,有人最后升华到报名去灾区做志愿者成一时风气,或者写考生竞相报考四川的大学,这样也能和时尚沾些边。样卷中有一篇写母爱的记叙文,先写两代人的时尚观的矛盾,后以老妈听《醉赤壁》和“我”听《甜蜜蜜》暗点两代人时尚趣味的相互妥协。这样一篇紧扣“时尚”表现母子情深的佳作,最终被专家评为一类文。

毋庸置疑,语文学习并不如有些人所说的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关键还是靠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作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大家可以看看200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是样卷的首篇,也是样卷的压卷之作。

笔者阅卷回校后欣闻,此文竟出自我校才女刘丽丽之手。记得高一时,笔者曾教过她一年。她博览群书,广泛涉猎,随笔中常常是妙语连珠、火花迸发,其语言之犀利、见解之深刻总令我自惭形秽。因此,她在高考舞台上的绚丽绽放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如何才能让阅卷老师“暗点头”呢?你看,以上语录风格不一、异彩纷呈,比喻贴切传神,语言精练简洁。或抒性情,但不矫情;或写哲理,但非大道理。尤为突出的是语言中透着一股哲学的味道,它们不是简单的褒贬,而是理性的思考。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帖,不肤浅,更不夸饰、不矫揉;观点的阐发注意尺度和形式,既符合生活的真,又符合人性的善,不偏激、不虚美,不唱高调,进而显现思想的魅力。这些充满灵性和个性的文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言语的诗性和智性的适度把握。考生们独具慧眼以简练的语言突显生命意识,展示生命个性,发表真知灼见,让思想的火花烛照心灵,让智慧的思辩开启言说,让精神的品格提升境界。

如果把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简单归罪于教师没有重视作文训练,那对我们广大一线辛苦耕耘的语文教师是不公平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以为,学生语言低幼、思想平庸、作文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还是课外阅读贫乏。黄山谷说:“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若不加强课外阅读,你的文章就难摆脱平庸。

当然,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落到实处,才会有实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览群书,头脑“内存”大了,写作时分析理解能力也就增强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少,书卷气都是一种迷人的优雅。朋友们,还是多读读书吧!何乐而不为呢?

[打印文章]
上一篇:高考作文阅卷手记[ 10-26 ]
下一篇:在得到与失去之间[ 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