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小议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中的适时“延时批评”

小议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中的适时延时批评

王珍山

    【内容提要】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有多种方法,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而适时延时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本文主要是针对我的教育实践,在提出适时延时批评概念后,摆出适时延时批评能否成功运用与教师的年龄、师生的心理以及学生问题行为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和适时延时批评是一个发展过程,既包括批评前、中的延时,也包括处理之后延时两个观点,试图从对两个观点的论证中探讨为什么和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和运用延时的批评方式。 

【关  词】学生问题行为   适时   延时批评

【正文】 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都属问题行为。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做到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引导,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缓急对症下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了,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立即处理,教育的结果并未使教师如愿以偿,有时甚至师生僵持、对峙,进退两难,无计可施。形成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仓促上,急于求成是一重要因素。我以为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中适时采取延时批评策略,可解教师燃眉之急。

适时延时批评是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对学生违纪、违规等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动机和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等作出正确判断并采用暂时搁置,待时机成熟后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一种方法,是教师有意进行冷处理的一种积极的适时应对策略。其能否成功运用与教师的年龄、师生的心理以及学生问题行为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总是呈正相关,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年青教师特别是刚工作几年的教师,由于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经验欠缺,生活阅历少,再加上刚工作,急于工作上干出成绩,站稳脚跟,所以,当自己的学生发生问题行为后,教师强烈的成功欲望与现实产生反差,冲动暴躁、感情用事式的批评,很容易发生误判,甚至使师、生产生过激行为。反之,如果适时采用延时批评,可以使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能将烦躁的心情冷静下来,认真的思考事件的过程,甄别学生的心理,进而采取最佳的教育措施。适时的延时批评,不但能给周围人提供舆论的时机,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还能给当事人留下反思的余地,使其在心理上有个缓冲,降低紧张的情绪,可以冷静下来反省自己的行为,为学生能顺利接受老师的批评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任何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问题行为当作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问题的解决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对于错误性质严重,影响面广或者一犯再犯的学生,则要进行及时公开的严厉的批评,使犯错误的学生立即停止错误行为,并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危害性。而对学生问题行为原因不明或学生认为自己有理,而且抵触情绪特别强烈或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或学生的问题行为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教师都可以延时批评(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既能让学生内化,达到认识、自悟或者忏悔、改过的目的,也能让老师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了解,从而分析研究学生问题的成因,选择恰当的处理办法,同时更能让教师在心理上进行冷处理,避免因感情因素影响判断,最大限度地减少盲目性。

适时延时批评是一个发展过程,既包括批评前、中的延时,也包括处理之后延时

1、批评前的适时延时批评准备,可为教师备好解决学生问题的课得了主动。

教师一可备法。因为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效果有时会大相径庭,正所谓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讲得人跳。急风暴雨、连珠炮式的狂轰烂炸,只能使学生晕头转向;教师自身灰心丧气,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身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地批评,不仅能缩短教师与问题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师生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而且也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尊重的心理需要。

二可备法。处理学生问题好比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从战争的开始到结束,中间经过几个阶段?在什么场合进行?运用的战略、战术和使用的武器各是什么?作战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突发事件?教师都要在头脑中反复模拟、演习,实时才能皆大欢喜。

三可备法。通常情况下,人们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一旦犯了错,就得吃批评,似乎挨了批评就扯平了。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后,表面上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但内心则忐忑不安,时刻在自我反省、冷静思考自己的问题,揣摩教师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设想应对的方式,预测可能的结果。延时会使师生都逐渐冷静下来,理性地去面对、分析问题,以良好的心态共同来解决现实问题,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可备法。当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尤其老师更是这样。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要根据人、地、时、空做出有预见性地分析,要制定计划,预期落实。我们不但要有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变消极心理转移积极心理转移。比如经常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开展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或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2、批评中的适时延时批评进行时,要求教师对有些复杂的学生问题的处理不要寄希望一次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好,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思想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批评学生时不要一言堂,要允许他们申辩,及时澄清问题真相。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在人格上和教师平等,从而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间的隔膜,而且教师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收到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3、批评后的适时延时批评补救,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时间,要做好必要的善后工作。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进步,教师不能批了完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如当教师在情绪不稳状态下批评学生时,言词难免激烈、过火,事后要请求学生谅解,并冷静地指出其错误,帮助学生知错认错,认真加以改正;对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批评之后要做一些疏导工作,理顺情绪,以防发生意外事件。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