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构建校本教研机制 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构建校本教研机制   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陆秀华

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情感和生活。我校在每个学期初都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讨论制定符合本学期教学实际、本校教师工作生活实际的教研培训活动。将校本教研工作视为提高教师素质、加速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一、营造校本教研氛围,为教师创建发展的平台。

我校努力创设教师群体学习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位教师都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迫切愿望,并能自觉地改进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终身学习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1.学校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成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为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我校建立了校本教研的组织与指挥系统。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教科主任、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担任成员,形成了教科处、教导处、教研组三级校本教研网络。

2.将校本教研工作情况纳入教师个人的学年量化考核之中,与评优、晋职挂钩。另一方面,我校还设立了奖励制度,对积极投身校本教研工作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校出台激励政策,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优先到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这些措施营造了人人关心教研,事事关系教研的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投入到校本教研行动中来。为搞好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3.学校设立学、考、研、评、赛”这五个环节。“学”即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现代教育技术,“考”即要求全校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新理念测试,在全校掀起学习课改理念的高潮。“研”即要求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课题为抓手,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挖掘潜能,提升教育教学绩效。“评”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学校领导,还包括教师自评,同行互评,专家点评,学生参评,甚至还包括家长的评价。“赛”即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如;专项基本功比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比赛等,使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4.通过激励挖掘教师潜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促进教师跨越式发展。学校针对发展现状和教师素质的客观现实选择了不同的激励策略。如:岗位责任制奖励,晋级优先等,根据教师不同的情况,在注重精神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等的同时,也采用一些物质激励,以此来提高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的积极性,如“双稿酬”待遇。

5.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学校对人员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组合,如在平庸者中掺入自强者,在散漫者中掺入严谨者,在不求上进者中掺入速进者,激发教师的潜能,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如我校已为每位教师配置了电脑,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施,我校一批新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这对中老年教师触动很大。有位年近50的老教师也不甘落后,上学期刻苦自学了数学几何画板全套作图技术,这学期自己规定每周制作二个课件。同时,我校各教研组教师之间自觉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实行课件共用、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强化教研理论学习,为教师构建充电的平台。

我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对照前沿理论,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寻求自我超越。采取了教师集中理论学习和教师自学两种理论学习方式。

1.集中学习由教务处和教科处按教研方案和计划执行,主要是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学习,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等有关文件和材料,让全体教师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和相关的政策、措施,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为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2.教师自学要求每学年学习25本教育理论书籍,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摘录下来,并写出学习心得。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3.我校开通了中学学科网,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包括网络平台使用、自主学习、网络课件下载、与其他教师进行网络教学交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教助学活动。

     三、拓宽校本教研渠道,为教师提供培训的平台

我校本着“点上培养提升,线上引领推动,面上均衡发展”的原则,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成长平台。一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市县骨干教师每月导引、荐读”;二是搭建引领驱动平台——骨干教师、市县优秀教师讲座(经验交流或课堂教学展示)和“走出去”“请进来”的专家讲学。每学期请参加过省市级培训的老师开设专题汇报课,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三是搭建教学展示平台——每学期开展“教师课堂展示活动大赛”,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及各种优质课(公开课、研讨课)、优秀论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反思)评选活动等。

1、构建团队合作的教研模式

1名师示范平台。

“让教师听最好的课”是我校本教研的重要理念。我校经常将学校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推出去,与连谊学校交流,时间一般为一天(半天课堂展示,半天新课程理论、评课交流)。回来后,由外出学习教师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实现了教师培训教师的团队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2师徒结对平台。

基于我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的情况,开展青蓝工程结对子活动。让本校的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采取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的形式,来进行滚动式带教,使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边学边教,边教边悟,边悟边用”, 以求徒弟们更快、更好的了解新课程理念,适应新教材,尽早独立胜任本职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相互听课、课后讨论问题、课后评议、设计教案、谈心得、传授学生管理经验、指导课题研究操作步骤等方式,促进教师群体成长。实践中体会到,近几年来这种方法很见成效,但还需要一股活力,不仅队伍发展较快,而且调动一大批人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并且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

2、构建案例教学的教研模式

教学案例分析是以案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教育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学校认为案例教研和教学反思应该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策略。教师从多角度解读案例,分析研究并进行反思,这样操作既有利于教师内化理念,又能累积和丰富实际教学经验,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1)学校要求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个案,发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加工、分析教学个案,然后从鲜活的个案中提炼有价值的东西为教师引路。

2)学校要求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运用这种办法,把听讲式教研改变为参与式教研,教师在搜集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过程中,提高了反思能力,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了课堂效能。形式可以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3、构建研培一体的教研模式。

我校在立足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师的培训有机的进行结合。通过以教研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教研策略的实施,实现了研培一体,获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让教师在学习、交流和研究中得到提升,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1校级展示课平台。根据我校实际,所有任课教师分十个教研组。各个教研组每周推出课堂展示活动,要求相关教师调整好课务准时参加(实在无法调整的报教务处安排),当天进行针对性评课活动。为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原则上各教研组的周课堂展示活动不放在同一天进行,此项教研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每学期安排一次新秀教师展示课。利用学校骨干教师(市、县教坛新秀、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训和引领全校教师。

   2教研智慧分享平台。我校经常组织教师交流,要求全体任课教师上交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精品教案”2份,发布自身新的教研信息,及时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每学期我校教师及时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字材料,形成自己的文章,学校提供舞台,让教师共享交流。在交流中客观地评价“精品教案”,特别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对“精品教案”进行扬弃,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4、构建专业引领的教研模式。

校本教研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但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

1)外引内联、拓宽学习渠道 。为了吸收外校经验,开拓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其他学校的现场会、观摩课。教师听的多了、见的多了,自然会比较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认真学习、改进教法。

2)我校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教育教学专家和各级教研员指导教研工作,对教师实行专业引领。首先是组织教师收看名家名师的专题报告和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的光盘。其次是利用教研员等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以指导我校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

3)我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新课程培训和研讨活动,让教师接受教育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活跃自己的教学思想,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同时,有重点、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到全国各地参加学习、培训或听课研讨。如2008年派两名外语骨干教师到马来西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真正为教师多提供聆听专家、学者精彩报告,与专家进行零距离专业对话的机会,开阔教师的视野,充实教师的人生阅历,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发展,实现了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双赢目标。通过探索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校本教研是教育对教师主体意识的呼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