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农村高中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相关性的研究

农村高中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相关性的研究

宋建玲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农村高中生和城里学生相比整体处于劣势,他们的生活习惯究竟对他们的学习习惯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二者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导教学。

关键词  农村高中生  生活习惯  学习习惯  相关性  研究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同时,高中科目繁多,学习内容强度增大。因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则显得更为重要。对于农村高中学生而言,更具有严峻的挑战意味。由于该群体成长过程中,其家庭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接受教育的背景都与城市学生的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在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高中学生生活习惯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一)农村高中学生生活习惯现象分析

从年龄上看,农村高中生接近成年,已经开始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但同时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最强,他们通常试图以叛逆的心理与认知方式去解读人生与社会,也同样试图以相同的叛逆行为或者是对立的姿态,故意去从事一些违背常理甚至是不合情理的事情。同时,由于高中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压力大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农村中显得更为突出。

由于学校的撤并和向城市集中的趋势,高中学校在农村设置得比较少而且软硬件设施有限;同时,农村高中的学生家校距离较远,农村高中通常采取的是寄宿制的管理模式,学生住校的较多,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面窄。而且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的生活习惯也并不相同,难免在寝室生活中发生一些矛盾。例如,有些同学已经养成了早睡早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有些同学则养成了晚睡晚起的坏习惯,甚至有赖床的不良习惯,经常迟到。生活习惯不良的学生显然会对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农村地域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高中学生的父母以务农为主,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上存在着一些落后之处,并不怎么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农村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善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整体上明显弱于城市学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的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也多处于感性化的阶段,即缺乏了一些高远理想、目标等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主要将生活与活着,或者致富的涵义相等同。

(二)农村高中学生生活习惯现象对策

1、对现有农村家庭生活教育进行革新

由于农村家庭父母本身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也无法像城市那样,能够做好有效地教育孩子的工作。放任与粗暴是农村采用的最为鲜明的方式。农村学生家长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比较平面化,即务农、种田而已。因此,农村学生往往有一种较为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与城市学生相处之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往往也以妒忌、暴力、仇视的方式去处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的僵化关系。加上他们处于青春期,其自尊心很强,因此,他们在与城市学生生活相处的过程中,更加显得相形见绌。因而,农村家庭教育首先就应该积极地树立学生关于人生理想的理念,帮助他们去除由于教育缺位而造成的自卑感。这也是解决农村学生诸多生活习惯问题的根本途径。

再次,强化家庭内部的沟通。对于正处叛逆期的农村孩子,如果继续采用“打”的落后、粗暴方式进行教育,这样只会进一步恶化家庭的内部关系,甚至会造成高中学生自尽的悲剧。因而,家长更应该积极地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

2、突出生命的意义,珍视生命

“生命具有二重性,一个是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首先是人的一种存在,一种活着的状态,这是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其次人的生命不仅是一种生存状态,而且是有意义的存在,这是人与动物生命的区别。人不是为‘活着’而活着,人有理想有追求,这是人‘活着’的意义。”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需要积极地对他们展开人生整体性的规划建设,形成敬畏生命、积极进取的意识。高中学校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行为习惯问题提供咨询、解决的方案,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不断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3、凸显出语言沟通教育的功能

    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的是方言,即使在一些农村学校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不时地带有了方言。因而,一些农村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这种弊端便逐渐显现了出来,进而造成了与其他学生在言语上的沟通困难,也导致了生活的阻碍。因此,要在农村学校中,从小开始实行普通话的语言教育,多举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农村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现象及其对策探析

(一)农村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现象分析

对于农村高中学生而言,学习的压力最为重大。由于农村教学水平上的局限性,农村学生的基础性教育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学生。“应试教育”现象在农村的学校教育中比城市教育更为明显。农村教育更多地是对于学习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方法、考试技巧等内容的重视,而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则相对处于缺位的状态。由于高中生处于极易塑造学习习惯的青春期,但由于本身监管能力的不足,加之教师、家长敦促的不力,农村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不能很好地养成。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而言,父母由于务农或外出打工,基本上无暇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的自觉性都并不好,加之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溺爱,更加纵容了孩子的懒惰、敷衍的不良性学习习惯。这又进一步地造成学生恶性循环的学习习惯。

再从社会的环境来看,当前读书的功利性色彩较浓,农村盛行两种极端思想:一是认为读书的最后目的也是赚钱,那么务农打工也能赚钱,这二者没多大区别,读不好书没关系,以后打工也行;二是认为读书无用论,即使上了大学,毕了业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工作,而且读书花的钱数额巨大,几乎要倾家荡产。因而,一些农村高中生便不重视学习,上课开小差,作业抄袭,更遑论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二)农村高中学生学习习惯现象对策

1、从根本上认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印度谚语曰:“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亦认为:“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对于高中而言,科目繁多、课程难度大、学习时间紧张等,都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提出更为深远的意义。同时,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农村学生本身在学习基础上要落后于城市学生,更需要积极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及时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2、学校应该积极地创造外部的良好环境条件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为农村高中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少农村高中的作息时间安排得过于紧凑,早自习、午自习、晚自习等时间也被教师用来上课,学生的一切活动几乎都被学校牵着鼻子走,虽然在强制下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也会明显地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收效并不明显。因此,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我合理地安排,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只是一味地接受填鸭式学习模式,自然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学校也应该积极地为农村高中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场所。包括图书馆、机房等,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图书藏量严重不足,更遑论互联网的新时代资源了。因而,农村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也明显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学生。

最后,教师应该积极地当好敦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相关的引路人。从农村学生进入高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地传授相关的学习习惯方法,例如,如何做好预习复习的工作,如何高效地记课堂笔记、如何做适当的题目来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内容,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等等。

三、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相关性

从上述的分析情况可知,农村高中生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学习习惯实际上是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为学习习惯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反过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又会对生活习惯起到促进的作用。因为学习习惯更需要理智、精细思维模式的建构,其中的智慧因素能够为生活习惯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因而,整体上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

四、结

农村高中生优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从家长的角度而言,需要从小开始便逐渐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氛围。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农村教师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强农村学生相关薄弱环节的学习,诸如语言沟通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从社会的角度而言,社会应该更加重视农村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的改造,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社会风气。当然,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肖兰英,农村初中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讨,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12月。

[2]  刘志春,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4

[3] 林寿,优秀是一种习惯,中国保险,2005年,7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