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简析“补偿性体能素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简析“补偿性体能素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丁志云

“补偿性体能素质”,是由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牵头主持的江苏省第八期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中小学生补偿性体能素质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研究”中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所谓“补偿性体能”是指教学过程中体能发展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与所教运动技能之间的互为补充、互相渗透。运动技能与体能素质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两大主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补偿性体能”将传授技能和发展体能这两个中心任务有机的联系了起来,谋求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载体,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渗透与所教技能密切相关且功能互补的体能素质的内容,达到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共同提高的境界。这既符合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也符合“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一、补偿性体能素质的设计原则之一:能够促进运动技能的获得与表现

按照这个原则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具体的运动技能;二是能够促进该项技能有效学练的体能素质。这就必须围绕技能教学的主线来设定课时目标、确立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定详细的教学步骤、备选合适的教学方法、检测实时教学效果、调整适用的教学手段。咋一看这些环节与通常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并无不同,但“补偿性”理念的融入却使这些环节变得清晰而具体。比如:要设计一节水平五“头手倒立”的单元教学计划,首先要确立一个人人都能学会的目标(单元课时内学不会,也要通过补偿性练习在模块课时内学会),再确定每课学练的重点(如第1课时:学技术、分析个体需要补偿的体能素质类型),再筛选学练技能和解决重点需要的体能方法(头手撑、推小车、立卧撑、肩肘倒立等),再划分学生能够接受的学练小组(利于课内外相互帮助、合作、探究的小组),然后是组织练习、展示、评比、评价等环节(分析进展、交流心得、提供菜单、指导练习等)这些过程的每一步都要详细而具体,根据学练需要适时提供“补偿性”改进措施。过程设计充实、步骤紧凑、措施具体,这些都是让课堂教学更高效的必要环节。

二、补偿性体能素质的设计原则之二: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高度相关

   按照这项原则,在选择的体能素质练习内容时就不能随意搭配了。一般来讲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在每节体育课上都会安排体能训练的环节,称为素质练习“课课练”,安排的要求:一是要有一定量的运动负荷;二是要注意合理搭配,上下肢、各种素质全面发展;三是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体能锻炼的方法。而“补偿性”设计就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与本课传授的技能主线的内容高度相关、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再比如设计水平五“头手倒立”课时计划,就要先分析这个动作技能需要哪些体能素质参与才能完成(腰腹力量、手臂支撑力量、头颈部位力量、倒立空间感、身体动作控制能力),再收集可以发展某项体能素质的方法(如手臂力量练习法:俯卧撑、立卧撑、推小车、手倒立、双杠臂屈伸、单杠引体向上等等),再从中找出与头手倒立高度相关的体能练习(如:手倒立、立卧撑、推小车等),再根据具体课时的教学重点选用相应的方法(第1课用立卧撑、第2 课用推小车、第3课用手倒立)从而与其他类型的素质练习组成“全面”的素质练习体系,使课堂教学中的技能学练与体能训练呈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态势,势必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

三、补偿性体能素质的设计原则之三: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并能获得成功体验。

    按照这个原则在选择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就是既要落实“因材施教” 的教学原则,又要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一般来说学习的过程都是“痛苦”的识记知识、锻炼体质、磨练意志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接受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要把“痛苦”变成“愉悦”,让学生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一是要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体能训练的方法,学生有兴趣才不会觉得苦。二是要制定让学生能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体能练习目标,有目标才会有兴趣去努力。三是要有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有比较才能激发动力,才有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补偿性”设计可以让学生自然“分层”乐在其中。运动技能有没有掌握、掌握的程度、水平的高低,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补不补”“补什么”“补多少”都一目了然、具体客观。技能掌握速度快的,基础水平高“补偿”的量就少,掌握速度慢的“补偿”的量必然就大,学生没有“不公平”的感觉,能够掌握技能了,体能素质必然就达到了某种高度,“成功”的体验必然就产生了。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成且以苦为乐的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补偿性体能素质的设计原则之四:能够合理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按照这个原则设计的体能素质就不同与通常“课课练”,呈现出来的不是一个模块,而是众多的“点”。课的开始部分就要渗透“补偿性体能”的分析,准备部分要柔和“补偿性体能”的预热,基本部分要穿插补偿性体能素质的体验,结束部分要布置“补偿性”体能素质的延伸。比如:头手倒立的设计。在开始部分要分析这个动作技能所需的素质类型(手臂和头颈的支撑力量、腰腹的伸展力量、控制和平衡的能力);准备部分可以做肩肘倒立、燕式平衡、前后滚翻等补偿性预热动作;基本部分根据掌握进度穿插进行针对性体能素质练习;结束部分根据课堂评价布置课后补偿性练习的作业(如有人扶持的手倒立、肩肘倒立、仰卧起坐、立卧撑等)。由此可见,“补偿性”体能素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体能素质是为什么要练、练什么、怎么练的问题。动作技能是体能素质的综合运用与整体表现,掌握不了或者运用得不熟练就得“补”。这就去掉了通常体能素质“课课练”安排模式中的“任务”感,没有了强迫感,学生练习的兴趣必然就会增强。这种交叉渗透的安排形式也较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

综上所诉,“补偿性体能素质”是一种注重过程、注重细节、注重实效的教学设计策略,如能长期坚持,一方面会极大地提升教师对各类模块教材的分析、把握、驾驭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发展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也会提升课堂教学中体能素质发展的密度、速度和准确度,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说“补偿性体能素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去研究和推广。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