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教学反思面面观

本文获得江苏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教学反思面面观

孙秀红

近年来,教学反思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这是一种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起来的教师培养理论,是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进而提高组织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和手段之一。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施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

一、反思及教学反思概述

反思是一种自省、思考、探究和评价,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言行的过程。反思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旨在引领教师们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分析问题与困惑、成功与失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叶澜教授这样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教育方法和诀窍的倾销,把教学改良的关键看做是教师能否正确地按照程序行事,能否复制和照套有效教学的行为标准,而不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和教材的深层理解做出复杂批判的能力的发展。教师职业的特征决定了教师本身应是研究者、反思者。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变化,中小学教师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如何同习惯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做斗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新课改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是把理想课程转变成现实课程的载体。只有通过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才能促使其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审视、质疑、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积极推进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了一些习惯的工作方式,限于程序性的一套方法或技术,很难顾及教学的情境性,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缺少必要的关注,其结果是学生个性和想象力的抹杀,学生成为技术加工塑造出来的模式化产品。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得与失。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出现了哪些教学灵感与顿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自己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地方做改进和创新?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撰写教学日志,用经历记录反思

教学日志是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撰写教学日志时,不仅要从教材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师生互动、多媒体使用、问题设置、作业设计等方面挖掘亮点,同时也要寻找不足,要对教学活动的得与失有所思有所悟。在写作形式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事实上,写日志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评判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图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步入反思境界的有效途径。

2、寻求同伴对话,用对话讨论反思

教师对以往教育经历的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讨论、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用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师间的交流、讨论,协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兴趣表现,观看个人文档记录(自传),争论各种教育问题,共同致力于专业发展。在对话讨论中,教师必须坦诚地说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共同探讨、相互对话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策略才能为所有参与者共享。如果教师生活在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讨论会促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升华、教学行为得以改善,促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促使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总是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达到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

3、阅读理论文献,用理论升华反思

教师的工作虽然需要经验的积累,但更需要理论的指导。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审视那些教师教学中的直觉判断和缄默知识,帮助教师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他们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他们清晰地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不是教学活动本身,但它却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的作用。教师在实践中往往发现不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困惑的状态。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教师真正理解教学的意义,启迪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理性智慧,改进教学实践。因此,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必须借助于理论分析。

4、征求学生意见,用反馈检验反思

教学是由师生双方组成的双边共同活动,师生之间借助于反馈互通实现一种独特的交流,从而使师生双方获益。正如布鲁克菲尔德所说,“了解学生对教学的体验是一个教师做好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的、首要的知识,没有这些知识,所有的教育技能都将失去意义。”这是因为学生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课程安排及课堂组织形式等进行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闪光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三、反思之后之做什么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能发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能增进对于学生、对于教师自己的了解,深化对于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认识,同时也会根据教学现象得出一些经验、提出一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教学反思后可能得到的结果。如何科学地对待这些反思的结果,是教学反思能否产生积极效果的关键一环。

反思写好之后,既不可束之高阁,更不能在检讨完自己的教育行为之后,教学还是老一套。而应该将反思进行到底,跟踪观察自己案例的教育方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看一看自己的反思是否揭示教育的真谛?有没有再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如果自己的教育方法最终是失败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自己教学反思进行再反思,这样才能在不断地反省之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1、反思之后是交流。

“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流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与人交流可以激发思考的灵感,可以完善发展自己的反思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待评判与反对声音,反思的结果只有在反对和评判声中才能完善与发展。

2、反思之后是学习。

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容易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从日常教学现象中提出新问题,当这些问题依据自己现有的水平无法解决时,这就需要学习,向同事学习,向有经验的老教师、专家请教,阅读相关的书籍自我学习。反思之后的学习针对性、目的性强,因而这种学习更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3、反思之后是改进。

教学反思是一面镜子,思然后知不足,教学实践的检验,使这些教学反思的可能结果得以修正和完善。只有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检验为正确的教学反思结果,才能真正成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成果。如果教师对于反思的结果想当然地认为其正确,仅仅从反思到反思,从理论到理论,不进行实践检验,就大规模地应用,就作为研究成果加以推广,这是对教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不负责任,也将最终制约教师自己的发展。

4、反思之后是检验。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得出的经验和各种认识等教学反思的可能结果,其正确与否、效果如何,都需要再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接受教育的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行为进行改进,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和对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的认识运用于教学中,使之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学反思之后一定要有行为的更新,这样的教学反思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并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和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为早日将自己打造成反思型教师,我们应努力学会并坚持反思。

[打印文章]